信仰是生活的指路明灯
发布日期:2023-10-26   |    作者:天光编辑部

——访北堂平日司琴王艳教友

●刘源

 

 

编者按:王艳教友,圣名玛利亚,生于老教友家庭。因着北京姑娘直爽开朗的性格,她深为北堂神长教友所熟悉和喜爱。当立定了追随耶稣、服务教会的誓愿后,她刻苦学习,饱读圣书,在神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并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她在用心钻研、有所收获之时,也不断自我反思,告诫自己在俗世中应保持警醒。作为北堂的平日司琴,在服务堂区的过程中王艳教友在行实中获得了诸多宝贵的感悟。日前,天光编辑部采访了她,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在日常的反思当中总结出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观点与经验。

 

天主召叫,重归羊栈

王艳教友的信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像如今这样的热心。年轻时的她也过着欲望滋生的世俗生活,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北堂组织的一次以色列朝圣。现在回忆起来,她当时加入朝圣团更多是出于想要出国到“洋气”的西方国家转一转,回来好能向人炫耀的心理;又因为是教区大堂组织,正规且有保障。于是出于这种私心,王艳教友报名参加以色列朝圣团,而并非是为了提升信仰而去。

但天主却偏偏在此时召叫了她。那天朝圣团来到白冷城,前往耶稣降生的马槽朝拜。当王艳教友俯身亲吻“马槽”(仅是一块冰冷的铁片)时,她突然莫名地流下了眼泪。当时对信仰并不热心的她,完全不知为何会如此,这让她陷入了沉思。现在想来,那是耶稣对她这只迷失羔羊的召唤,从而令她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也促使她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一定要重拾信仰,重归羊栈,不辜负基督徒的身份,真正归于基督。

 

恒心学习,收获匪然

在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后,王艳教友萌生了学习的念头,她想深入了解信仰和教理教义,并用这些宝贵的生命食粮来指引她人生的道路。当然第一个要学的无疑是圣经,但对她而言,圣经只是一本“最厚的书”,是晦涩难学的代名词。正当她苦于寻找学习方向时,圣神向她抛出了橄榄枝,给她指引,让她找到了相关课程。于是她开始用心地去听、去记。也许是圣神的助佑与恩典,让她对圣经有了深入的认识。无论是圣言所蕴含的深邃道理,还是圣经所记载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故事,王艳教友都印象深刻,如数家珍。

后来,王艳教友又找来了大小德兰、十字若望、五伤方济和五伤比约等圣人的传记,尽情从这些书籍中汲取信仰经验。她尤其喜欢加尔默罗会翻译的灵修丛书,让她学会了灵修和反省。天主俯听了她学习的心愿,在她身上开启了更为宏大的工程。正当她想要在所涉猎书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加深入地一窥神学的门径时,北京教区的李建民神父找到了她,希望她帮忙把一些神学书籍录入电脑,而这些修院系统学习的圣书便成为了她新的营养来源。为了挖掘吸收这些书籍当中所蕴藏的宝贵知识和内涵,王艳教友没有“偷巧”使用电脑软件完成,而是“笨拙”地选择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将书上的内容敲进电脑。她说,录入本身就是一种加深对书籍内容印象的方法,特别是由于书里所写的内容对她来说有些深奥,初读起来不易理解。由于她对学习充满了热爱与执着,使她在阅读、打字和反省中,逐步领会了书中的内容,通过神学这扇玄妙之门向天主靠近。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王艳教友开始能够理解到圣书传递出的思想,殊不知,这时神学的基础也正在她的知识体系中逐步形成。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她已经能够在打字过程中将新内容与之前所积累的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而她的神学造诣正是这样一步步地在不间断的潜心钻研中日益提高。

 学习的恒心使王艳教友的眼界愈发开阔,个人灵修也显著提升,但是她认为这还不够。她深知学习不是信仰,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如果不能把所学拿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失去了学习的最初意义。鉴于此,她努力尝试将所学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即“信仰生活化”。在此过程中,她愈发感受到信仰的喜乐,更加理解了天主是如何把爱与真理通过创世的工程和祂神圣的训导给予世人,只要正确理解并按照祂的圣言去思言行为,一切便会豁然开朗。

王艳教友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反思自己。谈到反思的心得她坦言,天主的审判最终是针对每个人自己的。人难免会犯罪,需要经过炼狱的补赎才能够与天主相见。可能到那时人们才会发现,在罪过所带来的苦难当中,失去天主的苦应该是最大的。她认为真正可怕的不是在炼狱当中受到火刑的痛苦(老教友的传统认知),而是渴望与天主在一起却无法立即实现的痛苦。因此,她提醒自己务要注意巩固望德。因着对早日见到天主的强烈渴望,在俗世的旅途之中使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圣言的教导生活,尽量远避罪恶与过犯。

 

天主“赋能”,司琴有悟

王艳教友作为司琴服务北堂的平日弥撒。提起成为司琴的过程,她的话语中满是对天主的感恩。她说,自己其实并没有专业学过音乐。不懂音乐,甚至不识谱,却意外成为了教堂的司琴。她想这无疑出自天主大能之手的拣选与恩赐。

回忆起学琴的过程,王艳教友笑称天主根据她原本不通音律的情况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办法。那段时间,她边祈祷边摸索,用自己的方法标记曲谱;虽然她说这是“笨办法”,但正是依靠这样的方法,十年来使她逐渐成为了一位成熟且富有经验的司琴,更是一位充满自信的琴师。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她坚韧豁达的性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分不开。她说:“虽然我的琴技是‘笨拙’的,但我想服务天主的这颗心却是赤诚的,天主知晓就足够了,我想祂一定会悦纳的;所以我也不再担心弹错,因为经验会让我下一次更好地服务于天主。当然我这种不怕弹错的心态得益于最初进堂时担任平日读经员的历练。那时由于我在学习圣经,能够理解当天所读的圣经章节中,作者所要传递的心意,所以在读经时能更准确地将作者的意思传递。”

在谈到自己司琴的服务经历时,王艳教友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一段心路历程。她从一个完完全全的音律方面的“门外汉”,到可以在司琴的位置上独当一面,这巨大的转变令她对天主赐予自己的这份能力满怀感恩,因此她决定要保持住服务的热火,来回报天主的恩宠。

一份许诺立下时往往豪情壮志,但实践起来却需要巨大的恒心与坚持。为了恪守这份坚持,王艳教友一度陷入了焦虑,甚至害怕因自己不轮班弹琴而没有进堂会导致不热心。现在回头看,那是不成熟的认知,但为了服务好礼仪,使践行信仰的热火延续下去,王艳教友学会了坚持,坚持做一件事——每天进堂。

每天进堂,对所有教友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反思我们自己,是否做到了坚持(定期)进堂,也许我们是热心的,但影响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却更多,如天气不好、身体不好、心情不好、琐事缠身、俗务要办……等等。这些理由听起来很充分,但谁的生活中又能完全摆脱这些烦恼呢?

在王艳教友看来,越是在遭遇困境,心烦意乱的时刻反而越应该进堂。因为进堂能够从信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当你心烦的时候,你就把烦恼带到教堂来,在弥撒神圣的氛围中,你一定可以短暂忘记一切烦恼,专注于信仰以及你所应承担的服务工作。弥撒中的圣乐会带给人喜乐,当你不由自主地哼着歌,喜乐地离开圣堂时,相信你一定获得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俗话说:“事不如意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王艳教友说:“你的烦恼可以向谁倾诉?当然是向着天主倾诉。当天主给你十字架,你却背不起来,这时该怎么办?我的经验就是最好能够从天主那里得到力量。如何得到力量?把天主的道理活学活用,指导自己的人生。”

这席话真真说清了信仰生活化的真谛。信仰帮助人们拔高看待事物的格局,面对眼前的困难,抱怨与发泄只能解一时之苦闷,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天主的圣言却能让人拥有良好的心态,“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当你把眼光放长远,就会发现困难不过是帮助你增长本领的试炼。正如经上所言:“在我困难的时日,祂将我藏在祂的帐棚里;将我藏在祂帐幕的深处,并将我高举置于磐石。”(参见咏275)困难是天主陶成人的工具,希望我们都能够如王艳教友所总结的那样,在困境中获得成长,在低谷里收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