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主益人的史福荣教友
发布日期:2024-05-21   |    作者:天光编辑部

史福荣教友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的一位充满爱德的基督徒。她创立的爱心敬老院,收留了很多身患重病,不能自理,无家可归的老人和病患。她在这里辛勤服务20多年,数不清的蒙受巨大苦难的“弱小兄弟”因着她的爱德重获新生。史福荣教友真正做到了“荣主益人,服务人群”,她对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倾力帮扶,充分彰显了天主的仁爱,为基督徒乃至全社会立下了弥足珍贵的表样。

       如今已年近八旬的史福荣教友,仍然一如既往地每天凌晨四点半便起床,带领义工姊妹念玫瑰经,早课。五点半挨个走进老人居室“查房”。帮老人翻身,为老人换尿布,给老人洗屁股。对于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一打开被子,一股浓烈的屎尿味直扑鼻息,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甚至呕吐。而她好像完全闻不到,熟练地撤出垫入,收拾得干净利落。一个个房间一张张床,她手脚不停地收拾着,待到把老人们料理好,她的脸上已满是汗水。但她并没有停下休息,而是将刚换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床单尿布,送到洗衣间清洗。

      七点钟,史福荣教友来到厨房给老人打饭,再上楼挨个送到老人手里,不能自理的老人她亲自喂。有过照顾老人和病人经历的读者应该知道,喂饭是有难度的,一般人做不好,而爱心敬老院的创立者和院长史福荣教友却游刃有余。

       有位八十多岁的偏瘫老人,不能起床不能坐,一天到晚只能躺在床上,即便是躺着,也只能仰卧而不能侧卧,并且只能进流食。喂饭时,如果角度不对就容易呛着。开始喂时,老人只会往外吹不会咽,喂上一会儿才能咽。义工们感叹,每天都只能由史福荣教友来给这个老人喂饭,别人谁也做不好。把这样的老人伺候好,需要多大的耐心与爱心?而敬老院像这样需要特殊护理的老人当然不止一个。确定老人们都已经吃好饭,她才吃起属于自己的那一碗冷饭,有时候还是剩饭。

       早饭后,史福荣院长骑着电动三轮车外出置办老人所需:药品,水果,针头线脑,日用百货等。一个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驾着电动车急驰如风,令人叹为观止。虽然不提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并为之动容:她想快点回来,老人们需要她,都在等着她回来,她也离不开她的这些亲人。

       中午十二点,她照常给老人打饭送饭喂饭,之后安顿老人午休,而她自己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不是打扫卫生,就是给老人洗衣服,闲不下来。傍晚六点,伺候老人吃过晚饭,她又忙碌起来,不是喂羊就是翻地,要不就是种花拢葱。八点钟,史福荣教友开始晚祷,默想,反省,忏悔,总之十二点之前睡觉就算早收工了。说是晚睡,其实根本睡不成,夜里往往是老人病人难熬的时间段,一会儿这个喊,一会儿那个叫,有的哭,有的闹。她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怠慢。

       每天都是这样忙碌充实,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史院长却是乐在其中。难以想象,天主给了她多么大的恩宠,她自己又怀着怎样的爱德与信德,才能够支撑着精神和身体维持如此超负荷的运转。

       她是医护也是采购,是保姆也是家长;她是没有办公室的院长,没有工资的领导,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能人”;她是爱的化身,是老弱病残的助佑,弱势群体的福音,她是德肋撒姆姆式的“怀大爱做小事”的无私奉献者。

       当年,史福荣教友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想做点荣主益人的事。那时乌达区没有养老院,她便打算创办一间敬老院。

       史福荣教友跟几位志同道合的弟兄姊妹一起写了办敬老院的可行性报告,送给乌达民政局的领导,领导看了后说这是好事,为社会减轻负担,也为政府尽一份力量。

       第二天,史福荣教友等四位好心人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开工,盖了四五间小房子,办起了敬老院。

       2000年正式收住老人,开始才收了三四个老人,收费是每月150元,主要是为子女减轻负担,让他们能放心地工作、创业、生活,根本没打算挣钱。

       没想到,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一间屋子里住五六个老人,还有排队等候的,大家就商量再盖几间房子。说干就干,又在院子里盖了14间简易小房子,这下要住的老人都能住下了。哪知道,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不够住。

       史福荣教友决定将自己家的一亩四分果园,一栋温室拆除,在近一千平米的地面上盖了15间房子。经过四年多的时间,连改造带装修先后折腾了三次,后又接了三层6间房子,还建起了库房、锅炉房、厨房,方便了老人所需。

       民政局对敬老院特别支持,送来猪羊、粮油、衣服、被褥,也把一些急需照顾的老人送到这里安顿下来。日子久了,来到这里的老人越来越多,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百余人。有民政部门送来的,有拣来的,有精神病的、偏瘫的、脑中风的,糖尿病、高血压、聋哑瞎的,车祸至残的,就是鲜有正常健全的。

       长此以往,敬老院的费用根本周转不过来,入住的都是没有分文收入的,吃低保的,痴呆傻的,无家可归的,说句不好听的话,都是没人愿意要的,这样的人根本没有钱。对于这些最需要社会关爱却又最缺乏关爱的弱势群体,史福荣教友没说二话,将他们全部收留下来。她说,相信爱、见证爱、传递爱,是爱心敬老院的服务宗旨。

       慢慢的,很多社会人士听说了敬老院的情况,都自发前来帮助和慰问。有带着米面油水、日用百货、卫生用品来探望的,也有来做义工的,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为老人们理发、按摩等等的。服务人员都是义工不挣钱,正因为服务人员没工资,所以才能降低收费。史福荣院长觉得对不住这些服务人员,可是经济确实困难,只能许诺将来在敬老院给他们养老。

       有一次,史福荣教友在马路边上看见一个乞丐躺在地上,开始以为是个死人,走近一看还活着。她说:“当时那么冷的天气,没人管他会冻死的,耶稣的话在我脑海里回旋:‘你们要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我饿了你们给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我喝的,我赤身裸体时,你们给我穿的,我有病坐监时你们看望了我,你对我最小的兄弟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参见若1334;玛2535-3640

       当下她就决定把人抬回去,租了辆车把乞丐拉到了教堂。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七八十岁了,给他换了衣服洗了澡,刮了胡子理了发,才发现他顶多六十岁。问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了?他嘀嘀嘟嘟说不清,好像是说的蒙语。史院长打电话给民政局,民政局派来一个蒙古人和他交谈,还是听不懂,大家都没辙了。

       这个老人在敬老院住了一百多天,由于他经常在外流浪,手脚都冻坏了,手指头和脚指头都成了黑色的,摸上去跟木头一样硬,没有一点血色和知觉。喂饭时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吃,好像几天没吃东西似的,而且没个饱,喂多少吃多少,教友也不敢一直喂他了。

       暖和过来后,手脚就烂得不像样子了,又黑又肿又痛,还流脓。服务人员不怕脏不怕臭,用纱布药物每天给他换药清洗,像专业医生一样护理,生怕发炎感染。每次清洗和喂饭时,满屋臭气,呛得人直想呕吐。史福荣教友和义工姊妹们想起德肋撒姆姆的事迹,就继续坚持着照顾他。

       责任这东西,一但背起来就放不下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感谢天主,奇迹出现了,他的手脚最终好了。

       第二年春天,民政部门要求史院长把他送到收容所,他总算有了着落,有了归宿。如今,政府兴办社会慈善的力度越来越大,教会也一如既往地发挥着播撒天主大爱的作用。这当然是弱势群体的大福音,但是,除了那些无亲无故,无依无靠的可怜人,更多的老人可能更需要的是来自儿女的孝敬和关爱。

       “我在爱心敬老院亲手服侍过四五百个老人,什么样的老人我都见过,什么样的儿女我也见过,有孝顺的,也有不孝顺的;有真孝顺的,也有假孝顺的,感触太深了。”史福荣教友如是说。

       “人上了年纪,本身就有一种失落感,孤独寂寞,认为自己没用了,儿女也不把父母当回事了,失去了年轻时候的作为,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看,出行没人管,浑身是病,甚至不能自理。这样的老人自身就很悲观,如果再赶上儿女不孝顺,想想看还有啥活头,放在敬老院里一个月也没人管,有的一年都没人看,你想老人心里是什么滋味。”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老大爷,因为脉管炎,脚指头烂得很厉害,疼得实在受不了。我给他的家人打电话,他的儿女都没来看他一眼。老人特别悲观失望,觉得活着不如死了,就开始绝食,什么东西也不吃,头不抬眼不睁,我怎么劝都不管用,只好给他儿子打电话。儿子说他很忙,没时间,等有空了再说。一直等了四天四夜,老人不吃不喝,我又急又火,终于找到了他儿子的家,当面指着他的儿子说:‘年轻人啊,你将来也老呀,你老了,你儿子这样对你,你还活不活啦?你的孩子看着你这样对你父亲,将来他们能怎么对你?!’他儿子低着个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赶紧叫上医生给他爹看病去了。”

       史院长接着说:“我也见过特别孝顺的儿女,有个老人是老年痴呆,还得了脑梗、偏瘫、糖尿病,一天到晚床上拉床上尿,还不让用尿不湿,我给她换上她就揪开,拉尿完还用手乱抓,抓得床上墙上衣服上都是。她一会儿也不消停,闹得儿女班都不能上,只好把她送到敬老院。自从来了敬老院,儿女经常来看她,特别是大女儿,每天风雨无阻,跟妈妈又是聊天,又是讲故事逗她开心,还扶着妈妈锻炼身体,给老人洗头、洗脚、理发,什么都干,无微不至地伺候妈妈。像这样的儿女,这种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史福荣教友最后说:“希望天下做儿女的,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关注老人,给他们温暖,给他们关怀,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正如经上所说:“天主愿意所有的人,都得到救恩,并认识真理。”(弟前24)(节选摘编自“爱的智慧”微信公众号,原作者为李升教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