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发布日期:2024-06-20   |    作者:天光编辑部

2023年版)

 

 编者按: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号召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开展主题教育。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阐释工作,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天光编辑部特开辟专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核心内容进行连载,敬请读者朋友们认真研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上接第11/总第593期)

       2.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108)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二〇一三年,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判断,提出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二〇一四年,党中央强调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二〇一七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二〇二〇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二〇二二年,党的二十大明确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109)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只要坚定必胜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就能够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110)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111)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同时,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将改变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我们这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内部可循环,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11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市场潜力将充分激发,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能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名义搞地区封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4.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13)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都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