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的艺术特色
发布日期:2025-10-16   |    作者:天光编辑部

■廖兰

(上接第19/总第625期)

 

       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在艺术表现上很多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造型和场景表现形式,不但瓷器画面中的人物是中国的人物形象,而且背景大都是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式。例如,上海观复博物馆藏的清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耶稣受洗图盘”,图中描绘耶稣在河中接受约翰施洗的场景。盘边写有Mat.3.16,表明此处描绘的是《玛窦福音》第3章第16节的场景;耶稣和若翰分别被描绘为穿着素朴的乡村男孩和长者的形象;画面正中有伴随光束降临的鸽子,盘延边饰为4个长有翅膀的小天使缠绕于花枝之间,其形象和绘画手法类似中国传统的童子攀枝纹;河的两边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画面背景。这一图样早在明代就已使用,当时很多葡萄牙订制的中国瓷器上就已出现,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基本延续了原有的图样形式。

       此外,装饰纹样也是“中西合璧”,通常包括中国式花草、风景和卷草,再加上欧洲传统的葡萄纹、涡卷饰、卷轴饰。实际上,绝大部分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的纹饰都包含有中国元素,这与当时欧洲的“中国风”的潮流是一致的。有趣的是,这些外销瓷传到欧洲之后,又被广为仿造。例如,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藏的“墨彩耶稣受难瓷罐”,是18世纪中叶英国陶瓷厂生产的,不但底座是中国风格的波浪纹,而且人物面部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人的特征。

 

       除了上述盘、碟等器皿之外,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中还有一些瓷器圣像,其中最多的是福建德化白瓷圣母像。德化白瓷的宗教造像在明代就已名噪一时,其中尤以观音像最为著名。这些德化白瓷圣母像显然借鉴了当时观音像的艺术风格。例如,葡萄牙科英布拉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17世纪末德化窑圣母抱婴立像,圣母体态修长、面容丰润,双眼垂视、长发披肩,着中式的阔袖长袍,胸口挂着十字架,左手怀抱小耶稣,赤足立于狮子头上。圣母像雕工细腻,堪称精品。新加坡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圣母抱婴像也是如此,差异是以右手抱圣婴,左手在圣婴双脚下方作托举状,所踏的不是狮子头而是一团祥云。这一类圣母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塑像特征,无论是体态还是服饰,都与德化白瓷观音像风格一致。显然,对于当时的中国工匠而言,这一形象的圣母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送子观音的形象,因此采用了这种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意识的形式制作外销圣像。

       实际上,圣母抱婴这一风格的圣母像在欧洲深受欢迎,一直到19世纪仍然屡有仿制。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的一尊德化圣母圣子像,身材更为丰满,造型颇具中国艺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之外,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还体现了丰富的寓意、鲜活的现世精神与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美学特色。例如,在很多耶稣受难图盘中,描绘的人物更多是宁静的神态,而不是欧洲绘画中强调的悲痛的氛围。有些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以纯粹象征手法来表现圣经故事。例如,现今留存一些表现耶稣死亡与复活图的青花方瓶,瓶两面绘芭蕉园,正中立有挂荆棘冠的十字架,十字架旁斜靠一梯子,十字架前画小公鸡、鞭子和狗,另两面绘一群在云中吹号击鼓的天使,画面下方有中式的房屋和宝塔,四面均环饰缠枝花卉,颈部绘西式花卉。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欧洲通常表现耶稣受难主题的绘画不同,几乎没有用人物图像,取而代之的是十字架、梯子、钉和衣服等具有象征性意义物品的图像,回避了蓝本图样的悲痛色彩。

       外销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所呈现的艺术之美,也让当时的“中国制造”成为跨越时空界限的文化语言。(完)(作者为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摘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