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伦理的门槛(2012.6.30)
发布日期:2019-10-18 | 作者:天光网站● 王和平神父
是的,不求别人的理解正是努力去理解别人的结果。耶稣一生中非常的理解别人。他总是与乐者同乐,与忧者同忧。他理解玛丽亚玛达肋纳失去弟弟的痛苦(若11:35-37);他理解妓女内心的不安和生活的悲伤与艰辛 (路7:36-50);他理解税吏内心的不平和罪恶感(路5:27-32);他理解有病人急求医的渴望心情(路5:12-16,玛20:29-34等);他甚至也能完全理解那些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士兵们的无知和幼稚(路23:34)。无疑地,耶稣的这种为人的个性,是他活出一个完整人性尊严的基本条件。这种做人的态度是我们所有愿意跟随基督,度圣善伦理生活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不难发现,整部新约中,记载了耶稣人生的风采,也描述了耶稣人生的低谷。凡是记载他显示大能的时候,都是他理解别人,怜悯别人,为别人服务的时候。凡是处于低谷的时侯都是他对待自己的时候。
他看穿了匝凯的心思,从而满全匝凯想要见到耶稣的愿望,甚至提出要到他家里和他一起吃饭、投宿(路19:1-10);他的大能扭转了婚宴上酒水不足的尴尬局面(若2:1-11);他的大能用五饼二鱼饱了5千人(玛14:15-21;15:32-39);他的大能可以使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甚至死人复活(比如,谷10:46-52;路5:12-16,17-26;6:6-11;7:11-17;若5:1-15;9:1-12)等等。这些彰显他大能,在世人眼里是他展现自己风采的事中,没有任何一件是为了他自己做的。
反之,他为自己所做的却是非常的低调。当有人不愿意追随他却又要以他的名字去治病驱魔的时候(谷9:38-40),他表现出了“软弱无能,”不仅没有为别人对自己的侵权行为给予痛斥,反而心平气和地允许他们继续这样做下去。当士兵前来缉拿他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自己的“无能和软弱,”他不允许宗徒们的阻拦和拒绝(玛26:51-54),体现了他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精神。当群众认为他说了亵渎的话,要用石头砸死他的时候,他悄悄地从人前隐退(路4:14-30)。当士兵们嘲笑、讥讽、鞭打他的时候(玛27:27-30),他不仅没有使用任何能力给予反抗,而是以极大的忍耐,默默地任凭他们的为所欲为。
耶稣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他就毫无保留地使用自己的大能,给予别人比希望更多的满足。凡是为了自己利益的时候,他都是把自己的大能完全的隐藏,从来不用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作证。为别人做的甚多,为自己做的甚小,这就是理解别人,不求别人理解所做出的牺牲。耶稣以自己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向我们昭示做人的基本真理,以及作为一个基督徒应该具备的基本做人的态度和素质。
5.视野
一个人如何看待事物取决于一个人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以什么样心态看待事物。 俗话说得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是的,让狗嘴吐出象牙确实难,因为狗嘴里没有象牙。同样地,一个人内在没有的东西,就没有办法表达在外在的行为上。
事实上,外在表达出来的只能是内在的东西。一个人的个性就是内在的东西,这个个性确定了一个人是张三而不是李四。张三所有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和李四的不一样。这就难怪对于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想法和做法。在一次讲道中,我听到一位神父讲: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他人都是天使,那么,他(她)也就是天使;如果一个人眼中的他人都是魔鬼,那么她(他)就应该反省自己了。
确实如此,人的视野彰显出自己的品性。一个具有怜悯心肠的人,所看出来的是需要怜悯的地方;一个有爱心的人,所看出来的是需要爱的地方;一个谦虚的人,所看出来的是他人的价值和重要性;一个骄傲的人所看到的只有自我;一个理解别人的人,从他人身上看出来的是可以被理解的东西;一个挑剔别人的人,从他人的身上所看出来的是可被挑剔的东西;一个心平气和的人,能够从他的为人处事中看出能够缔造和平的可能性;一个好斗的人,从他的待人处事中,所显露出来的是争斗的因素,闻到的是十足的火药味;一个宽恕人的人,在他的日常行为中彰显出来的是宽恕的理由和价值;一个仇恨人的人,在他的行为中所显露出来的是仇恨;小心眼的人以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心态去看待和判断人事;贪小便宜的人,以寻找便宜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事物……
人是以自己的喜好、品性来看待事物的,如同是一副带色眼镜,看到的事物未必是客观的事物本身。比如,如果戴有一副红色的眼镜去看世界,整个的世界就会在我们的眼里变为红色,但是,客观上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不全是红色的。我们的品性所带有的颜色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客观地看待事物。人的品性是在成长过程中借着发生在身边一些事情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事情及其的价值取向,对于人生和他人的态度无形中就成为了我们个性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个性对于人或事,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倾向性或者是偏移性。这个倾向性或偏移性就是我们看待事物时,眼前所戴有的那副变色眼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想问题,就想偏;有的人把一件好事也能看成是一件坏事的原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