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伦理的门槛(2012.5.31)
发布日期:2019-10-18 | 作者:天光网站● 王和平神父 著
由此看来,至少当伯多禄拒绝被耶稣服务的那一刻,他还没有把耶稣的人生观价值观变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还不是真正的基督徒。这一点也许对今天的我们也会有所启示。
当我们承认众人在主内是弟兄姊妹的话,我们就是平等的,就应该相互的服务。弟兄姊妹之间的关爱集中反应在服务上。一个和谐的团体和社会也理当如此。
大家公认康熙皇帝是一代圣贤明君,他的贤明在于:他以德为本。他主张做人要厚道,要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人人要相互关爱、相互搀扶,对人有情有义。当康熙皇帝废除了皇太子二阿哥之后,他不得不重新在诸多的皇子中选择一位将来的皇君。他不看重大阿哥,因为大阿哥心狠手毒,为了能够在竞争皇位中去掉二阿哥这个对手,生怕二阿哥的卷土重来,竟然能够说出让他的亲阿玛杀死他的亲弟弟。康熙也不看重八阿哥,因为八阿哥看起来为人厚道,对人热诚。其实,康熙看破了八阿哥的诡计,他这样对人并非是处于爱护他人,与人和善,而是把这个所谓的亲民作为是收取和笼络人心的手段,为了自己的私利服务。当康熙把皇位交给四阿哥的时候,他一再地嘱咐四阿哥:一定要善待你的弟兄,善待你的臣民。
耶稣基督在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这样地嘱咐自己的宗徒们:“你们要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这个爱就是谦卑的服务,服务的意义只有在弟兄或者朋友般的平等关系中才能实现。而这个服务的意识就是基督一生所教导的,也是他用具体的行动阐明的人生观。
理解别人不求别人的理解
耶稣在人世的生活中,充满了被人的误解。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辩护过什么。比如,他在本乡讲道的时候,不受本乡人的欢迎,因为大家误解了他的身份,都知道他是一个木匠和玛利亚的儿子,他的亲朋好友是谁,他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路4:14-30;玛13:54-58)。当耶稣为病人驱除了魔鬼后,有人误解他是因着魔鬼的能力驱魔(路11:14-23)。当他被士兵逮捕后,被官方误认为是违反社会治安者和说了亵渎的话(若18:19-23;33-38)。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受到多大的误解,他从没有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被别人理解。并不是被人理解不好,因为是否被人理解与自己做什么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能使他所做的事发生根本的改变。
被人理解是一种祝福,不被人理解是一种痛苦。但是更大的痛苦不在于不被人理解,而是在于是否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于自己是否理解别人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原因。为此,耶稣不在乎或者不求别人的理解原因有二:1.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2.他也清楚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他。也就是说,不求他人的理解,不但是自己对自己做什么心中有数的结果,而且也是自己努力理解别人的结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