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
发布日期:2019-10-23   |    作者:天光网站

    1.概念说明:“敬礼”一词来自拉丁文,指:因为内心尊敬,由内而外的行为。天主教传统上皆习惯把敬礼分为三种,即:

  对天主的钦崇礼。

  对童贞圣母的超级敬礼(教会法典1186号;LG 66)。对圣母的敬礼虽然是“超级”的,然而她既属于人的一份子,对她的敬礼与对永生的天主圣三的钦崇礼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实所谓“超级”,既不在量的多寡,也不在质的高下,而是在乎“适当”,适当于她在救恩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对一般圣人圣女的普通敬礼,是由于教会肯定地相信,这些教会特别钦定圣品的天朝圣人们圣德卓越,因而他们得以为地上教会代祷。在实行上,对圣人圣女的敬礼包括赞美、效法其圣德,以及直接向他们呼号以期获取他们的代祷等。最后,敬礼圣物,如圣人遗物、圣像、十字架等的深意,乃是借敬礼圣物对圣人表示敬意,自应归属于敬礼圣人之列。

  在注重人际关系,讲究慎终追远的中国,对已亡祖先,并未列入圣品的敬礼一直都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也可以比对圣人圣女的敬礼处理;对祖先的敬礼,实在基于人性的需要。

  2.圣经:犹大思想少谈死者的命运,因而也很少呼号他们代祷;但是公元前二世纪的《玛加伯·下》12:38-45记载了一个例子。新约清楚说明:基督是人类唯一而完美的中保(参阅弟前2:5;弗6:18-19);《厄弗所》也提及天上和地上教会的相通(弗1:20-23);《希伯来》劝勉人要纪念“众多如云的证人”(12:1;13:7)。其它相关经文《默示录》5:8;6:9-10等。依靠这些话教会信仰团体渐渐地发挥不同的敬礼方式。

  3.简史:

  最早的敬礼是对殉道圣人的敬礼。3世纪以前,敬礼以赞美和效法为主;3世纪左右才开始呼求圣人的代祷。4和5世纪,教会受迫害的时期结束,敬礼亦从殉道者伸展到其它圣德卓越,尤其是苦修克己的人身上。为效法其圣德,圣人们的生平多被公开,圣堂也以他们命名特别请求他们庇护。5、6世纪,在弥撒中增加咏唱圣人的经文。5至8世纪,晚祷中除了这些咏唱外,还诵读圣人的生平。大约同一时期也发展出对圣物的敬礼;东方人尤其喜爱圣像,西方则敬礼圣徒遗物,如遗骸等。敬礼圣物在东方教会曾经引起剧烈的争论。

  在最初几世纪,教会并无特别名词称呼对天主和对圣人的敬礼。一直到奥斯定(Augustine,354-430)才成功地引用希腊名词来指称对天主的钦崇礼,至于“普通敬礼”则迟至8世纪查理曼大帝(800-814)时代才开始引进。

  中世纪,对圣人的敬礼在西方发展得非常蓬勃,如朝圣、敬礼遗髑及主保圣人等皆有增无减,许多虚构的圣人“生平”纷纷出炉。过分的民间敬礼引起教会中的反对,教会曾以多次会议来讨论这个题目。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对圣人代祷都持否定的态度。代表马丁路德(M.Luther,1483-1546)派的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 1530),虽然承认圣人的崇高品格可资仿效,但也清楚地说明反对代祷的主要原因:维护基督独特的中保地位。

  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第二十五期诉诸宗徒传统,教父和公会议的训令,则宣布信徒借唯一救主基督,呼求圣人代祷,以获取天主的恩赐是“好的,有益的事”(DS 1821)。今日新教徒当中,虽然依旧拒绝呼号圣人代祷,也渐渐体会到他们在诸圣相通中的角色。

  4.按着天主教神学,敬礼圣人是基督奥体生命的一部分。向圣人呼号不仅不会剥夺基督的尊荣,反会光荣祂的救赎,因为圣人的功劳和祈祷的力量全来自基督的救赎奥迹。信友们只有一位中保基督,然而在实行祂救恩工程上,祂奥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谦卑地与祂合作。(摘自:《神学辞典》)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