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坚定 心系教会——访大兴区天主教爱国会秘书长王敏教友
发布日期:2019-10-24 | 作者:天光网站■刘源
编者按:王敏教友,圣名玛利亚。1962年出生在大兴采育的一个世代教友家庭。她的家族在很多代以前就已经接受了天主的福音,并且一直将忠贞的信仰一辈辈传承下去。王敏教友自幼在浓厚的信仰氛围下长大,这样的成长经历令她的信德非常坚定。成为大兴区天主教爱国会秘书长以来,王敏教友与大兴的神长教友通力合作,推动大兴天主教会蓬勃向前发展,特别致力于采育教堂的落政重建工作。做为一名信仰生活充满人生的天主教徒,她的信仰生活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对走爱国爱教道路又有着何种朴素而诚恳的认识?近日,记者采访了她。
周边村镇信德深,家庭熏陶功无量
王敏教友出生在北京大兴区采育镇一个世代教友家庭。“世代教友家庭”这个称呼对于老王家来说可谓实至名归:家里从她这一代往上数,很多代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信德也随着家族一代代的传承而历久弥坚。
临近采育,有一个北京著名的天主教教友村——牛坊。在牛坊、采育加上附近隶属于河北的这一片方圆数十里的热土上,这样的世代教友家庭比比皆是,从这些家庭中蒙天主的召叫走出来的主教、神父和修女也是不计其数。北京教区李山主教的故乡便是牛坊。之所以能够荣膺“北京圣召最多的堂区”这一殊荣,天主的特选与恩宠必不可少,而这里的教友们坚定的信德和对下一代自出生便开始的信仰熏陶也功不可没。正如经上所说:“你们应该儆醒,应屹立在信德上,应有丈夫气概,应刚强有力。”(格前16:13)
王敏教友回忆说,家里的每一个孩子几乎是从刚一学会走路就开始接触信仰。家中的老人总是会慈祥喜乐地俯下身来对孩子们说:“小娃娃,你长得这么好看,将来长大了去当神父(修女)吧。”还在心智懵懂的时期,孩子们心头信仰的种子便在这精心的浇灌下开始生根发芽,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又怎能不成长为教会未来的栋梁之才呢?
教友们对天主的虔诚信仰,不仅体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熏陶上,也体现在他们全心信赖天主、依靠天主的表样上。人们在生活的巨大苦难中恭敬天主的不悔初心,和天主对祈求祂的人们的回应,所给予的恩宠,因着“上主的恩惠,常是留给虔敬的人;祂的恩宠使虔敬的人永远顺利。”(德11:17)都被王敏教友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这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她,进一步加深了她的信德,加强了她对天主的衷心信赖。
有很多年老残疾的教友,生活贫困,行动不便,乃至衣食无着,却始终不改对天主的信仰,始终不间断地念经祈祷。有位老人下不了床,就用被子裹着跪在床上念经。有位大姐腿部严重变形,走路非常困难,仍然每天坚持慢慢挪动着进堂。令王敏教友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近70岁的大妈,患有精神疾病,儿子对她不好,孤苦伶仃的她有一天偶然来到了祈祷所,很快就被这里温馨喜乐的氛围深深感染,后来领了洗。如今,她在祈祷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家。每个主日都进堂,热心堂区公益事业,病情也在慢慢好转,是信仰的力量使她获得了平安喜乐的新生。
身负教友心中愿,教堂重建放头等
在王敏教友少时的记忆中,信仰是生活的核心。然而,本应成为她从小到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进教堂亲近天主——却似乎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原来,从王敏教友小时候起,采育镇就由于历史原因失去了天主的圣殿,教友们想要步入圣堂与天主亲近的强烈愿望,直到二十多年以后才在王敏教友家里人的努力下得以实现。
上世纪80年代,采育镇天主教堂的重建工作仍然遥遥无期,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从采育到周边距离最近的堂区也是困难重重。这样的现实使得教友们无法善度信仰生活,大家的内心苦不堪言。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敏教友的父辈拿出了志在必行的决心与信念。为了光荣天主,让教友们拥有一个恭敬天主的适当场所,得到一个可以在此休憩心灵的教会内的小家,不管家里的空间如何紧张,父辈们还是毅然决然地腾出了一块地,在此为教会修建了一座祈祷所。
祈祷所落成后,教友们欢天喜地地庆祝了一番,有人连忙启程,连夜赶路到城里去请神父。自那以后,孙尚恩神父便经常不辞辛劳地从城里赶来采育送弥撒。傅铁山主教听闻此事,也曾前来采育祈祷所看望教友,并且亲自过问在这里重建教堂的事宜。
在当时,这座祈祷所令采育教友暂时度过了难关。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教会的发展,圣教的广扬,教友人数逐年增加,祈祷所越来越无法满足教友过宗教生活的需求了。采育教堂的重建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迫切心愿。王敏教友作为当年修建祈祷所的家庭的后人,更觉自己责无旁贷。成为大兴区天主教爱国会秘书长之后,她把恢复采育教堂列为了自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积极推动,用她自己的话说:“作为一名教友,我为了推动采育教堂落政可以不惜自己的一切。”
如今,采育镇的人口数量在5万人左右。按照市政府的规划,采育作为疏解首都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的重要新城镇,未来人口预计将达到30万人。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为福音的传播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不久的将来采育教友的数量大幅增加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采育教堂的恢复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在神长教友的支持与期盼下,经过多方奔走与接洽,采育教堂的恢复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正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稳步推进。“现在,可以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只差教堂地址最终选定获批了。作为基督徒,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每天为建堂顺利虔心祈祷,相信天主一定会俯听我们的祈祷,恩佑采育堂早日建成。”王敏教友的言辞中充满着恳切。
神长智慧天主赐,牛坊兴旺美名传
谈到自己的“领导”,大兴区天主教爱国会主席、牛坊堂本堂刘哲神父,王敏教友充满了钦佩之情。在她眼里,刘哲神父是天主的宠儿。天主给予了刘神父丰富的智慧与充沛的精力,使他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天主的工程添砖加瓦。王敏教友给记者介绍了刘神父一天的工作: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常常一个上午都在行圣事,忙得不可开交,有时还要开车到河北万庄等距离很远的地方去服务教友,却从来不辞辛苦。中午只进行十几分钟的休息,随后就又开始了下午半天的工作。刘哲神父天天如此,却从未见过他疲惫的面容,在马不停蹄中还总是能够精神百倍,这不得不令人感到神奇。
刘哲神父善于处理政教关系,这也是给王敏教友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在他的精心维护下,牛坊教会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举例说明,在牛坊堂新堂祝圣时,牛坊村主任和村支书各自捐献一万元,可见与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对教会事业的发展是有裨益的。
在刘哲神父的带领下,大兴区天主教,特别是牛坊堂区的发展令人瞩目。王敏教友向记者介绍,大兴区天主教注重信仰与生活相结合,立足于当地堂区、祈祷所,努力打造堂区、祈祷所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形象,使之成为传播耶稣基督福音的坚强堡垒,吸引周边地区的群众接受信仰,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爱国爱教心赤诚,朴素话语小见大
关于坚持走爱国爱教的道路,王敏教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她看来,国家是由一个一个的小家组成的,一个国家的兴盛,也应该是以小家的普遍幸福与和谐作为前提。作为教会的一份子,应该首先立足于服务本地教会与社会,引导教友将信仰与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徒的喜乐。并且将教会的正能量积极传递给还未接受福音的个人与家庭,让更多的人接受天主教的信仰。王敏教友认为,只要实现了每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就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国家才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才能够最终得以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