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渊博,信理精深——访北堂教友张义斌
发布日期:2019-10-24   |    作者:天光网站

◆刘源

  编者按:张义斌教友,圣名弟铎。从小在圣母会开办的学校学习,这样的经历让他几乎从人生的起点开始就与天主教的信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真正促成他走进主内大家庭的,是慈祥的圣母对他的一次特别召唤。领洗之后,张义斌教友充分发挥自己敏而好学,勤于思考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理水平,成为第一位以平信徒的身份登上北堂要理班讲台授课的老师。他不辞辛劳,四方奔走,将天主的福音在全国广为传播。不仅京郊的通州、房山地区因着他的宣讲发展起了新的弥撒点。外地的5个教区、9个堂区、2座修道院,以及信德报主办的两期青年神父学习班也都留下了他做圣经信仰分享的身影。如今,张义斌教友已经年愈八旬,但他依然能够善用天主恩赐的能力,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于新形势、新思想的学习,时时都在为了教会的发展繁荣而潜心思考。经上说:“侧耳细听智慧,专心寻求睿智。”(箴2:2)请读者朋友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近这位学识渊博的老人,听听他的信仰故事与所思所言吧。

  信仰熏陶伴人生,圣母召叫终领洗

  提到自己最早接受信仰熏陶的时间,张义斌教友坦言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上小学四年级时,他转到了一所由圣母会开办的学校学习。在那里,信仰生活与文化课学习被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彼时尚年幼的张教友在课余日常性地参与圣事活动,学习了很多天主教的教理教义。虽然没有领洗,但是对天主经、圣母经极为熟悉。最为重要的是,圣母会学校培养了他对圣母慈祥仁爱的深刻印象,这对他日后归向上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义斌的爱人来自一个老教友家庭,孩子们也都自幼接受信仰熏陶,后来纷纷领了洗。到最后,家里就只有他一个人还没有领洗。这样的状况,让老伴和孩子们都十分焦急,一同劝说他去上要理班。孩子们抓住父亲已经掌握了不少要理知识,又热爱学习的特点,带着点“激将法”的意味,向父亲提出现在的要理班比以前的教授内容多了很多,认为父亲去上课肯定能够学到很多新知识。

  最终,在全家人的力劝之下,抱着学习知识的心态,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张义斌走进了北京教区主办的南堂要理班的课堂。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过人的学习热情,他很快将要理班讲授的知识消化吸收,并在结业考试当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负责要理班的两位神父,吴履信神父与方斌神父的大力赞许。同时,随着对所学要理知识印象的加深,他的信仰也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此时的张义斌已经完全具备一个合格的教友所应有的素质与德行,只差一个契机便可以成为耶稣真正的门徒。

  这个契机在1996年的圣母月,张义斌前往后桑峪朝圣时来到了。在这次朝圣的过程中,他始终沉浸在神圣的氛围中,忘记了自我。从拜苦路时开始,他便开始流下感恩的泪水。在弥撒当中,面向圣母山下的祭台跪下去的张义斌仿佛忘记了世间的一切,全情陶醉于感恩圣祭,直到弥撒礼成他才被身边的人发现、唤醒、拉起。午饭时,他的灵魂似乎仍然舍不得从圣母慈祥的怀抱中归来,竟然一点儿都意识不到饥饿,只是心不在焉地喝了些水。有堂区的服务人员拿来写朝圣感想的本子,他一把抄起笔,不假思索地写下了简单却满怀深情的一句话:圣母妈妈,您的孩子回家来了。

  朝圣归来,张义斌两眼放射着兴奋的光芒,兴冲冲地向老伴述说朝圣的情形。

  老伴问:“终于想通了?”

  “嗯。”

  “你领洗吗?”

  “领洗!”

  “那什么时候去领洗?”

  “明天就去。”

  登台论理创先例,广传福音辟新境

  第二天,张义斌教友就领受了圣神的洗礼。从此以后,他开始了主内的新生命,开启了“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参见谷16:15)的崭新人生旅程。

  由于信理水平较高,虽然是一名新教友,张义斌教友仍然被神父招进了神学进修班学习。就在他学习小有所成,正准备继续深造的时候,神父向他分派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主办北堂要理班。为了尽量把这项任务做得完美,张教友前前后后没少操心跑腿,但是说起为要理班倾注心血最多的人,那还得说是神父。神父对要理班事务事无巨细的过问,绞尽脑汁解决问题时体现出来的责任感与耐心,出现突发状况时的果断应变等,都令张义斌教友心怀感动,难以忘怀。而最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神父做出的一个带给他巨大荣耀的决定——鼓励他走上要理班的讲台授课。

  在此之前,北堂要理班从来没有过平信徒上台讲课的先例,神父的信任与鼓励给了张义斌教友莫大的支持。神父没有看错人,张教友虽然领洗时间不长,但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很快获得了学员们的认可。此后,张义斌教友每年都要三四次登上北堂要理班的讲台,被大家尊称为“张老师”。他讲的课逻辑清晰,立场鲜明,紧密结合国家宗教政策。曾经获得已故傅铁山主教的好评。

  在北堂要理班上成功打响要理授课第一枪的张义斌教友,随即将宣讲福音的阵地转移到了更加渴求天主恩泽的地方。说到这里,张教友为记者介绍了自己所取圣名的意义。他的主保圣人弟铎,是当年陪伴保禄宗徒外出传教的其中一人。他本人不是宗徒,却致力于为宗徒服务,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为保禄福传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取这个圣名,意在效法弟铎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地为传播上主的福音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的精神。

  张义斌教友确实是这样去做的。1999年,在赵建敏和赵庆龙神父的指导下,在石洪喜秘书长的支持下,他和几位主内弟兄先是一起去了通州区办要理班传教。经过一番努力,慢慢打开了局面,使原本在信仰方面是空白的当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信仰。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为通州区双埠头弥撒点。张教友等人的努力为教会开拓了一座新的城池。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房山。张教友听说房山的天主教信仰出现了萌芽,需要有人去那里讲授要理,帮助人们进一步地认识天主,认识教会。他和几个人立刻启程,欣然前往。一开始来上要理班的只有5、6个人,但是张义斌教友没有气馁,他坚信天主既然指引他来到了这里,就一定会借他的口叫这里的人们领受圣神。无论课堂上坐着几个人,他都认真投入地将天主教信仰的精髓向人们娓娓道来。几个来听课的人听着他的讲论频频点头,第二天,他们又各自带来了几张新面孔……几天后,参加要理班的人数逐渐增加到了30多人,这些人后来成为了房山区韩村河镇西东村第一批领洗的天主教信徒。再后来,张义斌教友和他的福传小组成为了西东村弥撒点的奠基人,天主的圣言从这里传遍韩村河镇。西东村建立起弥撒点以后,房山的宗教活动全面铺开,受此影响,位于房山区境内的立教教堂后来也得到了重新启用。

  爱国爱教心诚挚,行动积极做桥梁

  2001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国家的宗教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党和政府对宗教和宗教工作有哪些新政策、新要求?这些问题在当时,对于广大的神长教友,包括一大批渴望加入主内大家庭的望教者来说可谓是既陌生又关切,既抱着诚挚的希望又存在些许紧张甚至害怕的心理。针对这样的情况,张义斌教友决心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众人了解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对宗教真切关怀的态度。

  他收集了《光明日报》上有关这次会议的报道,并复印多达3000份。将这些材料送给了几个教区、北京教区的各个堂区,以及《信德》报社。此后,他又得到了石景山区政府下发的《民族宗教手册》。这本手册当中大段引述了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阐释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重要资料。经过认真的学习,张义斌教友决定将这次宗教工作会议的精神拿到他的慕道班辅导课上去讲。让慕道者第一时间了解国家领导人对宗教的态度和要求。

  在课上,张义斌教友大声诵念《手册》上的内容,“宗教不是迷信团体”、“宗教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他还结合党的宗教政策,给慕道者讲解作为一个基督徒,应该如何认识政教关系问题,如何支持国家的政策方针。

  今年4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张义斌教友第一时间学习了这次讲话的精神,认真地划了重点。他发现习总书记非常重视党和政府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充分意识到宗教的社会性与群众性,对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给予积极肯定。他特别注意到的一点是,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对政府宗教部门的工作要求提得比以前更高了,要求工作人员参加学习班学习宗教理论知识,并且要深入到宗教内部真正了解宗教,要从宗教工作的外行变成内行,以便于协助宗教发展,做好宗教工作。

  国家对宗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让张义斌教友欢欣鼓舞。他兴冲冲地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材料做了复印,拿到北京市天主教一区两会的负责人那里,诚恳地建议教会能够办专门的学习班,向广大神长教友广泛宣传习主席的讲话精神。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对宗教的关怀重视和殷切期望,发挥天主教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心怀教会勤思考,见解独到建议妙

  谈起对教会未来发展的建议,张义斌教友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已经年逾八旬,很多事情都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但是张教友的头脑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友,有责任为教会的发展多思考,多行动。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是只要怀着一颗依靠上主的衷心,不怕麻烦,追根求源,努力想办法,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就拿教会的福传事业来说,张义斌教友认为福传是天主交给基督徒的一项重要使命,每个人都应该去做。但是做的时候却不应该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应当大家组成福传队伍,集合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现在,他正在专心研究可以跨越地域差异的福传有效方式方法。

  结合自己的成功经验,张教友建议教会可以在农村堂口办起要理班,这样既可以给外教人了解教会的机会,又能够帮助老教友进一步提高要理水平。在他看来,提高教友信理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理水平有限则信仰生活与日常生活定会脱节。信仰脱虚务实,信仰融入生活,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难倒了不少人。

  对于圣经的讲解,张义斌教友指出不应照本宣读,以句讲句。而要把其中所蕴含的内涵讲出来,这样圣经就不再像人们感觉中的那样艰涩隐晦,而是变得贴近生活,融会贯通,通俗易懂,意味悠长。比如经上讲耶稣治好了瘸子。这里的瘸子并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所指的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可以将耶稣基督圣言引申为被生活中的坎坷绊倒了的人们,他们今天的不幸与踟蹰都将在耶稣的救恩下得到化解。这样的解释更加利于提高教友的信仰度,圣化人们的社会生活。

  因着这样一种巧于变通的思维方式,张义斌教友得以在无涯的学海中自在遨游,大获丰收。他聪敏好学,勤于思考的表样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愿天主降福这位眉目慈祥,笑容可掬的老人。因着经上所言:“白发老人,善于判断;年高的人,会出主意,是多么美好!”(德2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