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将羔羊领回主的羊栈——访北堂教友尹振中
发布日期:2019-10-24   |    作者:天光网站

■刘源

  编者按:尹振中教友,圣名若翰。他生于老教友家庭,出生8天就接受了洗礼。提到自己的圣名,尹振中教友忆起父亲当年的教诲:“你是家里的长子,此生必须以福传为己任。”自此,尹教友时时不忘自己圣名的深意,铭记父亲的期许,一有条件便不懈地传播天主的福音,以荣耀施洗若翰之名。近日,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自己喜乐满溢的福传人生。

  煤矿工作困苦多,信仰支持轻松度

  谈起社会工作的经历,尹振中教友眉头微蹙。当年,他从中专毕业以后便去了门头沟的煤矿上工作,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井上井下的工作我都干过,在井下工作的年头,细数来将近有18年。”煤矿工作的艰辛人尽皆知,尹教友说起了当时盛行的一句话,便道尽了煤矿人的辛酸与艰险:“家有半斗粮,不能下煤矿。”极度繁重的体力劳动,井下黑暗幽闭的工作环境,都令人谈之色变,而对煤矿工人来说最为危险的,那还得说是频繁发生的矿难,一旦赶上就是九死一生。单是想到这些艰难困苦,就足以让一个身在其中的人紧张焦虑,长此以往甚至有精神抑郁之虞。但是在尹振中教友看来,矿上的工作和生活却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他拥有神圣的信仰。他知道自己是受到圣神护佑的,有天主与自己同在,就将一切都坦然交给天主吧,又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呢?怀着这样一颗虔诚坦荡的心,尹振中教友在煤矿的工作虽然非常艰苦,却也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感谢天主,许多年就这样一路走了过来。

  由于工作的地点离市里太远,那时的交通又不如现在这么便捷,尹振中教友一周至多只能回家一次,这样的客观条件使得他无法经常进堂参与弥撒,这成为了他很长一段时间的遗憾。这样的遗憾直到他退休时才终于得到了弥补,为了能够多一点时间跟圣堂相伴,他甚至索性接受了与北堂仅一步之遥的西什库大街78号院的房产值守工作,不进堂的时候也可以一出门就望见那朝思暮想的十字架,想进堂了则一抬腿就到了堂里,真真正正地把日常生活与圣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弥补遗憾的同时尹教友还得到了见证圣名,践行家训的大好机会。尹振中教友圣名若翰,经上说:“原来基督派遣我,不是为施洗,而是为宣传福音。”(参见格前1:17)他的家庭一直以来都极为重视福传,以广传福音为无上光荣。“我的爷爷当年就是宣道员。”提到这一点尹教友颇感自豪。他的父亲给他起若翰为圣名,就是希望他作为家里的长子,能够传承家风,一生以宣传福音为己任,引领更多的羔羊,返回主的羊栈。带着这样的期许,尹振中教友在第一时间加入了北堂福传组,就此开启了广传福音,广扬圣教之路。

  福传日久积心得,持续学习不间断

  说起福传,尹振中教友立刻神采飞扬,侃侃而谈。他说,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他慢慢积累了诸多经验,形成了很多的心得体会。“持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告诉记者,要传播福音就要拥有过硬的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需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之上。来到教堂的外教人常常是带着对圣教与圣堂的种种疑问和好奇,想要进堂一探究竟。因此,在福传的过程中,首先要解答他们的疑惑,满足他们的好奇,无论来者问什么,都要有所了解,能够对答如流,如此既彰显了基督徒的风采,体现了天主教的素质与内涵,同时也能够快速建立来者对天主教的好感,争取到他们的信任,进而将他们引导到认识天主的情境中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让他们下定决心接受洗礼,跟随耶稣。

  要完成上述的过程,第一步就是要用博学吸引住潜在的望教者。而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各种新的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日新月异,要想让头脑中的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各色人等的不同需求,就只有不间断地下苦功,坚持持续学习。尹振中教友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从未间断过阅读。常年大量的阅读,注重理解领悟文章中的知识与观点,使得尹教友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扩大,在和记者聊天的短暂时间里,无论是讲经、建筑、解字等,每个话题尹振中教友都能够轻车熟路地展开,高谈阔论,旁征博引,讲得头头是道,还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交谈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他平日里对知识的孜孜以求,一刻也不曾放松。而对知识如此渴求的动力,无疑来源于他对做好福传志在必得的决心,来源于老教友家庭的优良传统与表样传承。

  不求索取心坦荡,引见天主解心结

  说完了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尹振中教友又跟记者聊起了福音传播者与接受福传者的心态问题。尹教友告诉我们,很多人一开始是带着心结来到教堂的,可谓是“痛苦而来”,有的人甚至是由于在人生中遭到了重大的打击,心灰意冷乃至萌生了轻生的念头,才慕名来到圣堂,希望能够在这里得到最后一丝慰藉。这样的生命虽然充满悲伤痛苦,却也相当于完成了归向天主,开始新生命之前的必要考验与磨练,只等一位合适的人选以天国的福音抚平他内心的创痛,再引领他来在天主台前,便可以脱去旧人,成为新人了。

  因此,尹振中教友非常喜欢与来到圣堂的那些脸上写满忧愁烦恼的人交谈,通过简单的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苦痛所在,再倾心与之交流,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并善言规劝他们接受信仰,归向天主。

  一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子来到堂里,诉说自己被正在经历着的一段恋情搅扰得心绪不宁的心事。原来,她的爱人正在外国进修,她总担心这段远隔重洋的日子会使两人的感情日渐淡漠,最终劳燕分飞。钻进了牛角尖的她终日茶饭不思,郁郁寡欢,对爱人传来的任何消息都疑神疑鬼,总觉得对方有变心之嫌,不停地胡思乱想。长此以往,她患上了重度抑郁,形容憔悴,面色惨白。

  尹振中教友在听了她的讲述之后,耐心地劝导她不要过多的思虑,告诉她要判断男方对自己的感情是否始终如一,只需要观察两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一是他是否经常给自己打来电话,如果经常打电话就说明他心中还有你;二是你们两个人在沟通的过程中是否仍然像以前一样没有隔阂,如果两人之间经常出现不和谐甚至有裂痕的迹象,那才是真正应该思虑的时候。

  见到终于有人能够有理有据地劝导自己,女子似乎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地向尹教友倾诉,询问他解决问题的办法。尹教友好言相劝,又用圣经上的道理开导她,希望她能够接受信仰,依靠天主寻回心灵的平静。他深知这名女子处于潜在的危险当中,如果再任由焦虑抑郁的情绪折磨,她最后很有可能会走上绝路。如果他的劝导半途中断,不但不能抚慰她的心灵,挽救她的灵魂,反而可能会使她受到刺激而直接作出过激的举动来。一念及此,尹教友一刻也不敢怠慢,连中午饭也没敢去吃,直到午后女子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他才亲自把她送出堂门告别。临别前,尹教友向女子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她领洗入教,加入主内的大家庭,得到喜乐安康;二是无论如何烦恼郁闷,千万不要走绝路,人生再坎坷,至少天主圣堂的大门永远为她敞开着;三是如果有一天她的爱人归来,两个人感情和睦白头偕老,如果愿意的话请她向自己报喜。他会一直为女子祈祷,祝愿她得到幸福。今天,虽然还没有得到这个女子的消息,但是尹教友相信,在天主的助佑下,她一定会得到好的归宿。

  为人们打开心结的举动似乎更像是心理医生的工作。倾听人们的苦痛,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些苦难,共同承受负面情绪所带来的负能量,再绞尽脑汁用自己的学识与判断开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阴影,让其“微笑而归”。长此以往,难免会被悲观失望的情绪浸染,对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大有损害。然而,心理医生尚且有高额的薪资作为报酬,冲抵身心之害。传播福音的人又能索取什么来作为自己的补偿呢?

  尹振中教友说:“基督徒传播福音是不求索取的,如果能够多引领几只羔羊回到主的羊栈,我就可以感到欣慰了。”然而,得到了他的帮助的人们又能有多少依约再返回到天主的圣殿,接受圣神的洗礼呢?事实上,正如经上所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人在哪里呢?就没有别人回来归光荣于天主吗?”(参见路17:17-18)由于种种原因,有许多人在接受了尹教友的帮助之后,虽然打开了心结,却没能接受福音,领洗入教。面对这个令人有些失望的现实,记者询问尹教友是否会因此而感到寒心,甚至严重挫伤此后福传的积极性?他却轻轻摇了摇头,道出了自己一直以来在福传当中所树立的牢固信念,那就是自己情愿将余生的心血都奉献给福传,绝不动摇。尽管如今已经年逾七旬,但是只要自己还能走动,就会坚持去堂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天主的福音,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天主,接受洗礼,跟随耶稣。

  同尹振中教友一样,我们众多的老教友年事已高,不复青春,却不顾身体的老化与病痛,做光做盐,坚定地为主作见证,为教会、为堂区奉献着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他们的表样值得我们年轻人用心学习!在此,记者希望我们更多的年轻教友们,也能够积极投身到为教会服务中来,步履老一辈神长教友的芳踪,传承薪火,把我们的青春化作教会崭新的基石与栋梁,用我们的激情书写教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