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指引我走向新生——专访《中国天主教艺术(英文版)》作者刘平
发布日期:2019-10-21 | 作者:天光网站■刘源
编者按:刘平,圣名方济各,《中国天主教艺术(英文版)》作者。1980年出生于老教友家庭,1997年罹患重病卧床休养,这一躺下就是十年。这是在生死之间游走的十年,眼见年轻的生命就要消逝,此时天主的悲悯降服了病魔,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重获新生的刘平誓言要用一生为主作证,从此走上了崭新的人生之路。这是天主所祝福的人生,然而几年前大病初愈的他是如何面对这失去的十年?是如何从头开始?又如何一路走来?带着这个疑问,近日采访了他。
九死一生,危难关头得主眷顾
刘平与天主的渊源要追溯到他的童年,身为辅仁的后人,他自幼跟随家人进堂,那是他对天主最初的印象;而让他真正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为主做证的则是那一段每每讲起都让听者为之动容的往事。
17岁本是最美的年华,却成为刘平不幸的起点,他本就先天残疾的身体在一次强度不大的体育锻炼中受到意外刺激而诱发了足以致命的疾病,自此一病难起,人生最美好的十年青春只能在病榻上度过,医生甚至给他下了“最多还有半年”的断言。这一年恰恰也是刘平新生命的起点,灾难并未毁灭他,他将用十年的时间去感受天主的临在。1999年他深度昏迷了半个月,没想过自己还能醒来;2001年他已油尽灯枯,没人知道他还能挺多久。在这样的情形下刘哲神父来到病榻前为他授洗,如果说每个人都会对领洗时的神圣情景终身难忘,那么他正式成为天主子民时的特殊情形则更加“刻骨铭心”。他得到了天主的护佑,病魔却不肯轻易放过他,2003年有那么一次他经历了整整一天的抢救,神志在深夜慢慢恢复,他在父母的帮助下拨通了刘哲神父的电话,刘神父在电话中告诉刘平该如何依靠天主、该如何学会交托。那一夜刘平许下了誓言:“如果此生还有再站起来的机会,我会用我剩下的时间,为主作证!”重病再不能将他打倒,他感受到神圣的温暖与力量,带着追求信仰真义的渴望,他躺在那里向着虚空伸出了双手……因着“为此,你们要欢跃,虽然如今你们暂时还该在各种试探中受苦,这是为使你们的信德,得以精炼,比经过火炼而仍易消失的黄金,更有价值,好在耶稣基督显现时,堪受称赞、光荣和尊敬。”(伯前1:6-7)那一刻他破茧重生,之后的几年在天主的看顾下、在周围人的关怀照料下,刘平逐渐好转。
重获新生,奋发努力光荣天主
2006年刘平重新走入社会,但他失去了黄金的十年,一朝想要回归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光荣天主,这谈何容易?他为此苦恼过、迷茫过,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可这些困难在信仰的力量面前是那么地微不足道,那时他做过这样的反思:“上天拿走我曾经的拥有是为了提醒我得到的太多,如果当年我不曾失去,难道会比我失去——得到更多么?”天主造就了他残缺的身躯,但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窗外的世界将更加精彩。经上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你们要坚定不移,在主的工程上该时常发奋勉励,因为你们知道,你们的勤劳在主内决不会落空。”(格前15:58) 藉着儿时接受的良好教育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因着坚定的信念,依靠自己的努力,他开始了写作的生涯。
这是为了补回失去的十年,既是为了给对他寄予厚望的家中长辈们、也给他自己一个交代,更是为了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光荣敬爱的天主,曾经在天主庇佑下重获新生的经历成为了他与人们沟通的桥梁,也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在教会里,赵建敏神父主办的神学理论辅导班毕业之后他陆续发表了大量文章,一步步登上讲台;在社会上,他到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课程,现在他是心理咨询师,是中华心理学会会员,同时也是客户世界机构的编辑,从事相关领域的文字工作。这一切是从2007年在《天光报》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的,他以这样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信仰、宣传教会圣善的事业,短短几年时间他已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从《天光报》特约记者到为西城区天主教爱国会长期供稿,再到文章入选北京市天主教一区两会出版的《神学研究文集》,他在写作的道路上一路走来,最近又完成了一项“壮举”:由他编著的《中国天主教艺术(英文版)》已于日前全面上市。
《中国天主教艺术(英文版)》以历史年代作为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试图整理出中国天主教艺术美学的思想导向,对唐朝以来的中国天主教艺术领域做了全面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天主教艺术最初怎样走入中国、怎样一步步与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相融合,最终完成教会本地化的最初步骤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 走向。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为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国家重点图书项目的执笔机会而感到高兴,他接受了教会的委托,希望让外国人通过他的笔触来了解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及其在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作为对外宣传的系列书籍,这本书将与其它宗教相关书籍一道成为宣传中国五大宗教艺术的窗口,但对于他来说这本书还有更大的意义,在他看来“是信仰的层面、是福传的使命,我是从信仰而不仅仅是学术的角度来谈中国天主教的艺术,让阅读这本书的人从中知道天主教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中认识天主、投入天主的怀抱。”说起这本书编著的过程,刘平直言“太难了”。这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在艺术领域我们不缺少优秀的艺术家;但在艺术研究领域,我们却有很大的空白,于是乎如何搭建起全书的骨架就成为他为之头痛的第一个问题,他只能到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去寻找线索。另一个问题是资料的收集,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有很多东西,但资料的密集也带来其他问题,譬如有些东西网上找不到,根本没人去谈;有些东西,大家一窝蜂似的去谈,各种资料真假难辨、说法各有不同。故此只查阅古籍和网上的资料远远不够,有些东西必须实地去看,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时间和精力,都由个人承担显然太过吃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刘平也曾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天主赐予的坚强信念占了上风。在基本完成了初稿之后,刘平背上新买的全套单反设备、拿着介绍信,只身踏上了外出考证的旅途,其行程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个人出门在外,风餐露宿只是小困难,收集资料并进行论证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有些人不愿意提供帮助,有时候甚至扯了后腿,吃闭门羹、走冤枉路,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他曾在地下通道倚墙而眠,也曾困在一座城市进退两难;但同时也有更多分散在天南海北甚至大洋彼岸的神父、修女、教友和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们为他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无私的帮助,若是没有他们,成书的过程将更为艰难。再有就是资料的论证,汇集了很多资料,其中既有真实的记录,也有虚假的杜撰,既有详实的考证,也有简单的描述,于是必须进行甄别和筛选,一次次文物比对,一次次资料翻查,一次次推翻之前的描述,一次次试图以最真实的笔触来还原历史的原貌……在这样的坚持下,两年辛苦,四易其稿,此书最终得以面世。这是他奉献给天主的礼物,也是他给自己交出的一份并不完美、但值得欣慰的答卷。
一路坎坷,几经磨难,是无数的好心人帮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支撑着他走到了今天,因此感恩早已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主题,也是采访中他提到最多的词汇。具体到这本书,他说要感谢石洪喜老师的推荐使他获得了这个执笔的机会,并且在成书的过程中给予大力帮助,还要感谢李山主教为书作序,感谢王和平神父的翻译,感谢为他提供资料和帮助的人们,当然最不能忘记的是感谢天主……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于是他在书中版权页的最下方写上一行小字以表达他对所有帮助他成书的人们的感谢。字虽不多,却饱含着他深切的感恩之情:“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父、修女、教友们和一些社会上专业领域人士之帮助,在此书完成之际,对各位致以最为诚挚的谢意!”
几经浮沉,传承神长教友义德
谈到自己的成绩,刘平坦言自己能有今天,全都要感谢神长教友们对他的关爱与教导。身为辅仁的后人,家人长辈对他很高的期望让他拥有前进动力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性格使然,他也曾陷入消极当中难以自拔,那场可怕的大病更是直接把他扔进了万丈深渊,仿佛被世界所抛弃,十年中他心灵之窗不见天日,布满尘埃。然而当他把目光转向天主,事情发生了转机。他的代父——当时的北堂福传组组长李庆梅教友好似天使般带着天主的降福进入了他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每周都会带着几位教友一起去到他家,带他念经、带他祈祷,让他知道天主不会弃绝他、还有很多兄弟姊妹在关心他,“那时候是代父让我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爱的存在,是他们帮我把最后的爱留在心中。”谈起已经安息主怀的李庆梅教友,刘平不禁唏嘘。可以说是李庆梅教友改变了刘平的生命轨迹,如果当年没有李教友的雪中送炭,也许今天也不会有重获新生的他了,而像这样在刘平消沉的时候给他鼓励、帮他重新振作的神长教友并不止李庆梅一位。2006年,刘平面对着这个久违了十年的世界而不知所措,甚至对信仰产生了怀疑。“失去了黄金的十年,那个时候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就在他迷茫的时刻,现任北京教区副主教的赵建敏神父为他指点了迷津。“赵神父是我的严师,直到现在我都有点怕他,我自知不是什么高徒,但他绝对是严师,是他帮我重新找回了对于生命的执着。”在赵神父的鞭策下刘平逐渐对信仰有了新的感悟,也明确了人生的方向。相比赵建敏神父,刘平把姚顺神父比做益友。那时刘平已经开始发表自己的文章,也已经走上了慕道班的讲台,以亲身经历向渴望认识天主的望教者们传递天主的大能与仁爱。然而可能正应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吧,刘平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有的甚至恶语相加,这让刘平又一次陷入了消沉,不知是否该继续下去。就在徘徊的当口,姚顺神父与他促膝长谈,“当你把目光转向人,你总是会失望的;如果学会把你的目光转向天主,你就永远不会失望。”是啊,听过姚神父的话,刘平记起了当年的誓言,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正是为了为主作证嘛,比起光荣天主,其它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神长教友们的精心呵护与耐心指点坚定着刘平的信德与爱德,随着上一代人一天天老去,日趋成熟的他慢慢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老一辈的神长教友用信德与爱德哺育了刘平,成就了他的今天,而他也同样有责任将这种信德与爱德继续传承下去。2008年底,当他的代父李庆梅教友因身体原因无法再为慕道班授课时,刘平义不容辞地替代父走上了慕道班的讲台;2009年代父安息主怀时,他悲痛欲绝,曾想一去不回,却最终肩负着“传承”二字回到了我们中间,并且还将带着这种伟大的责任继续走下去。失去了我们所最珍爱的固然值得悲痛,然而对逝去的灵魂最好的告慰莫过于把他们的精神洒满人间。
后记:问及刘平教友对未来的展望,他说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的马英林主教曾给过他一个提议,可以尝试把《中国天主教艺术(英文版)》一书当中所涉及的艺术门类进行拆分,编撰出一套中国天主教艺术领域的系列丛书,使之更有系统、更为丰富。这件事做起来肯定会更加辛苦,但是因看到这套书而结缘天主的人也可能更多,所以这就是将来要做的工作。说到这里,刘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衷心希望刘平教友能够善用天主赐予的德能,为普世教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更好地光荣天主。愿主内的兄弟姊妹都能够像他一样在信仰中开始新的生命,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共同做和谐盛世中的好基督徒。正如去年刘平教友在为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励志图书中所写下的寄语:“选一条路,走下去,再苦再难也别回头,因为路,是自己选的。”此时从信仰的角度再来看这寄语,他做出了补充:“当这一切有了天主的看顾,有主在,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