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赏赐我充满圣乐的喜乐人生——访北京教区资深圣乐琴师耿宝华教友
发布日期:2019-10-21 | 作者:天光网站■刘源
编者按:耿宝华教友,圣名若瑟,1943年生于一个世代教友家庭,自幼酷爱音乐。在天主的恩宠下,耿教友一生虽经历无数风雨沧桑,却从来不曾与他挚爱的音乐,特别是教会的圣乐分割。藉着天主的召叫,他将音乐方面的才能贡献给教会,为北京教区的圣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上说:“你们无论做什么,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一切都该因主耶稣的名而作,藉着他感谢天主圣父。”(哥3:17)近日,记者慕名采访到了年已古稀的耿宝华教友,请他为我们谈一谈他是如何获得非同一般的音乐造诣,又是如何度过旋律优美的信仰人生。
通过天主试炼,开启圣乐人生
作为一位出身于老教友家庭的教友,耿宝华对于信德的培养比起他对音乐的兴趣来得更早。由于童年时期得到了来自家庭的对天主教信仰终生的深刻烙印,年仅十几岁的耿宝华教友从心底里渴望圣召,在家人充满赞许和期待的眼神里,他踏进了修道院神圣的大门。在修道院天主因着祂在造就耿宝华教友时所赐给他的天赋与兴趣,为耿教友打开了圣乐乐园的大门,并且扶持着他在这条充满美妙音律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从未间断。天主赐予了教会一位宝贵的音乐人才,直至今日,耿宝华教友仍然在遵照着天主的旨意,尽一位七旬老人的力量,一面与病魔斗争,一面将天主在音乐方面的赏赐报偿给教会,福泽参与弥撒圣祭的兄弟姐妹。
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14号,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的会址,是中国天主教的重要地标,也同样是昔日耿宝华教友学习教会音乐的启蒙之地。五十余年前,当这里还是一所司铎修院的时候,耿宝华教友就曾每天在这里兴致勃勃地聆听圣音。美妙的声音对他似乎有着某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常常令他如痴如醉。圣乐在他耳中是真正来自于天主的声音,它将参与弥撒的人们的灵魂升华,让大家在神圣的庄严肃穆中感受到信仰的真谛。耿宝华教友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端坐于经楼之上,在管风琴跟前用自己的双手弹奏出那些神圣而优美的天籁之音,这也许可以成为他恭敬天主最恰当的一种方式。
天主一定是听见了他的心声,很快就给他提供了机会。当时堂里正好缺一个能够熟练弹奏管风琴的人才。“感谢天主,这真是正合我意。”耄耋老人回忆起少年时代第一次有机会学习圣乐时的场景,却像是在回忆昨天,眼睛里突然闪现出如同当年般明亮快活的神采。由于对音乐的无比热爱和非凡天赋,再加上心怀对天主的虔敬,耿宝华教友勤学苦练,一门心思想要早日掌握琴技的他进步神速,半年凿实基本功,九个月后就可以合声演奏了。一年之后,他已经成了修院每日弥撒的琴师。当时修院的每台弥撒进程当中都要演奏五大段的降福曲,这对于演奏者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掌握琴技的耿宝华教友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然而也正是这样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近乎严苛的磨练,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由此彻底熟练掌握了琴技。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圣乐人生。
祈得天主恩宠,喜获伯乐栽培
1966年,耿宝华教友走上了社会工作的岗位。暂时离开教堂的生活让他有些担忧,最为割舍不下的就是他的管风琴。弹琴是一项需要熟练的技能,即便是技艺再纯熟的演奏大师,许久不能摸琴也必然会导致琴技退化。可是离开了每日的弥撒音乐,他享受圣乐,练习琴技的土壤也随之消失,到哪里再去找能够每天演奏音乐的机会呢?正当日夜思念经楼上的管风琴时,耿宝华教友却在无意间发现了宝藏。一天在他工作的工厂里,他惊喜地发现竟然有一架琴静静地停放在角落里。他意识到是自己每天从不间断的默祷发生了效用,天主回应了他的呼求,虽然暂时无法回到经楼上,但是音乐仍然会在他的生命中延续下去,也不必担心琴技会因生疏而退化了。“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饱饫。”(参见玛5:2-10)
在征得了工厂领导的同意之后,他开始在每天工作闲暇时弹琴。他的琴声很快被几个同样会弹琴的工友听到,于是大家因着同样的兴趣走到一起,耿教友又因此有幸结识到了专业的老师,本已精熟的琴技得到了名师进一步的指点,精益求精,这不能不说是天主的恩赐。专业的老师们对耿教友的天赋十分推崇,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耿教友的琴技又有了新的提高,老师们对他的进步非常满意,甚至对他器重到了推荐他去带班授课的地步。获得如此高的造诣,这为耿宝华教友未来为北京教区培养宝贵的圣乐人才打下了绝好的基础。
回归教会生活后,耿宝华教友先是在东堂参与弥撒圣乐演奏。在这里,耿教友遇见了又一位令自己终生难忘的恩师——张老师。张老师不仅弹得一手好琴,更有着让耿教友受益良多的好表样。在他的印象中,张老师待人谦和,虽然是老师却像朋友一样和蔼地对待自己。他的耐心也令人动容,总是面带微笑,就算遇到悟性不是太好的学生,反复教授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时,他也永远不会跟人家发脾气,而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讲解示范。虽然身怀绝技,但是张老师连一点点的盛气凌人都没有,弥撒中有时他要让别人和自己一同弹琴或者接着自己继续演奏,每当有这种情形,张老师都带着发自内心的诚恳的表情微笑着邀请耿教友坐在自己旁边……说到这里,耿宝华教友不禁唏嘘,一位基督徒的能力可能有大小,然而他(她)既然愿意弃绝自己,跟随耶稣基督,(参玛16:24)就应该弃绝自己的一切过去,从重获主内新生的那一刻起,就以一个基督徒的表样来要求自己,活出基督的风范,这应当是我们每一位主内兄弟姐妹的处世原则与追求。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拥有了不起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谦卑,那么就更加难能可贵,让我们共同为他祈祷。
感恩天主赏赐,奉献圣乐发展
受天主的恩典,在经常去南堂善度信仰生活的那段时光里,耿宝华教友发现如同在修院和工厂时一样,南堂的管风琴当时也无人弹奏,仿佛在等待着他去唤醒。一路走来,无论是在教会还是社会,在天主的指引下,耿教友始终都能够找到等着他去弹奏的琴,也因此琴技未曾生疏,圣乐也从来没有淡出过他的生活。耿教友曾经在几个堂口教授过弹琴,然而作为一位造诣颇深的音乐教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他先天嗓音条件欠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发声训练,因此在教授唱歌方面没有太多的涉足。正当他为了这件事情心有不甘的时候,天主又一次适时地俯听了他的诉求。
在耿宝华教友工作的工厂里有位残疾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样喜爱音乐的她向耿教友提起自己正在一个残疾人学习班学习声乐,并且邀请耿教友也一道去学习唱歌。开始耿教友还有些犹豫,因为毕竟是专门为残疾人举办的学习班,怕自己去人家不肯接受。后来在这位好心的残疾姑娘的引荐之下,他终于得以跟从专业的声乐老师学习歌唱的专业本领。学成归去,耿宝华教友终于可以培养唱经班的学员了。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的本领贡献给教会的圣乐事业,这比学有所成本身更令他兴奋与激动。讲到这里,耿教友动情地说:“现在细想起来,天主把音乐方面的一切所需都赏给了我,让我得以用这些来回报教会,人生这几十年,我从对天主的信仰当中得到了成全,得到了幸福。”
作为一位见证了圣教会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特别是一直专注于教会音乐的老教友,耿宝华教友特别从圣乐的角度向我们描述了普世教会的改革与进步。他表示,梵二会议之后,各地的天主教会开始根据会议精神推进礼仪改革,强调教会的本地化。北京教区弥撒当中的圣歌开始由拉丁语逐步改为汉语,这样的改变让教友们能够听懂弥撒当中所咏唱圣歌的意义,并且能够跟随一起唱,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弥撒的参与度,每台弥撒的气氛都更加热烈了,大家在歌唱中调动起对天主的深切情感,都感觉与天主的关系更近了一步。外教人来观摩的时候也会被众人齐唱圣歌的神圣感所震撼,在如此庄严肃穆的环境下,看到这么多圣洁的人们用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高声赞颂我们的主,唱出动听的歌声,外教人都会被这样的场景所吸引所感染,催生出认识信仰、接受信仰的觉悟。因此这样的本地化改革可以很好地促进福传。而我们的圣教会也一定会在这样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中越办越好。
乐享天主降福,善度信仰生活
虽然还没有完全从病魔的阴影当中摆脱出来,耿宝华教友仍然生活的坚强而喜乐。他向记者谈起发病时的危险情况,当时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又是深更半夜,多亏天主护佑,才能在那样的时刻第一时间就联系上正在儿子家里看孙女的老伴。虽然发了病,可是天主降福,身体的关键部位没受到病魔的半点侵害,更为关键的是胃口也没受到影响,“能吃就能好”耿教友乐观地说。“心中愉快,使面容焕发……心胸畅快的,时时如享喜宴。”(参见箴15:13;15)
对于古稀老人来说,会用电脑、QQ、微信的恐怕是少之又少,可是这些对于耿宝华教友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当初为了出版圣乐书籍,他还学会了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曲谱软件,在讨论书稿的时候,能够直接和印刷厂的专业人士沟通,这给书籍的顺利出版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如今,耿宝华教友几乎每天都要去教堂参与弥撒,除了善度信仰生活,也是利用这个机会出门活动筋骨。如果有机会弹弹琴,那更是耿教友的福音,别提多高兴了。老伴有时会为他担心,怕他身体受不了,他却依旧乐观豁达,脑子里想的只有发挥余热,乐享晚年生活。让我们共同为坚强的耿老祈祷,祝他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我们更应该向耿宝华教友学习:人到了那个岁数还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们这些年轻人又有什么理由不过好每一天,让生活充满意义呢?愿天主降福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