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圣堂是我永远的家——访西城区爱国会常委,西堂堂务会负责人吴呈麟教友
发布日期:2019-10-21 | 作者:天光网站编者按:吴呈麟教友,圣名方济各。1951年出生在一个世代教友家庭。按照旧时的惯例,吴呈麟教友出生三天就在西堂领受了洗礼,从此便与西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亲身见证了西堂几十年来的风雨变迁。时至今日,他在西堂已经服务了近二十个年头,早已成为了堂区尽职尽责的“老管家”。近日,吴呈麟教友应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将几十年来在服务西堂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处事经验与人生信条向记者娓娓道来。
身负基督烙印,心念主内挚友
与很多出身世家的老教友一样,吴呈麟教友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已经打上了基督徒的烙印。他自幼领洗,成长的过程中在家庭的熏陶下培养了坚固的信德,并且因信仰结识了很多主内大家庭里的兄弟姊妹,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光辉的好表样,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兄弟姊妹成为了吴呈麟教友一生的牵挂。有一位吴教友的挚友耿宝兴兄弟,在几个月前刚刚安息主怀,谈起吴教友与耿教友的兄弟情谊,前后纵贯六十年,令人不禁唏嘘。
耿宝兴教友刚出生时身体非常不好,单薄枯干,那时的医疗条件又落后,难以成活的孩子往往难逃被家长遗弃的噩运。如果不是耿教友的家长信仰天主,对天主所创造的每一个生命都充满感恩与尊重,绝不轻言放弃,恐怕他连长大成人的机会都不会有。幼时的吴教友与耿教友在西堂相识、成长,由于当时的人们对有宗教信仰的人存有一定的偏见,他们一同度过了一段艰辛的岁月,也在这种大环境下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建立起牢固的友谊。
对于幼时作为一个基督徒不被社会上的人们接纳认可的经历,吴呈麟教友曾经在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麻雀》。讲的是起先麻雀由于受到人们的伤害,慢慢变得不敢靠近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改变,不再随意伤害麻雀甚至给麻雀喂食,这种鸟儿又慢慢变得不再怕人,可以与人们亲近了。文章借麻雀与人的关系比喻基督徒与社会人的相处,吴教友在文章中向人们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党的宗教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下,基督徒终将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与尊重,曾经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阴影终将散去。
多年以后,吴呈麟教友与耿宝兴教友仍然继续着他们情比金坚的友谊,各自为所在堂区默默奉献着,老哥俩时不时地聚个会联络一下感情。然而就在这些平静的日子里,噩耗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突然传来了。一天,有教友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吴教友:“你快去看看吧,老耿出事了!”吴呈麟教友当时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是啊,耿宝兴教友才六十来岁,平时身体又没什么大病,怎么可能突然就倒下呢?但是看着来报信的教友焦急的神色,吴教友最终决定去看看老伙计,本来是想要证明“老耿还好好的。”然而,病床前的一幕却让他的心彻底地碎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都没能见上老友的最后一面。
几天后,吴呈麟教友带着满心的悲痛应邀为写了一篇悼文《眠候聚——悼友耿保禄》。写这篇文章时,他悲思难抑,辗转无眠,一直熬夜到深夜三点才最终完成。文章寄托了他对耿宝兴教友的深切缅怀之情,感人至深。在接受采访时与记者谈到挚友的离去,吴呈麟教友仍然颇多感怀,但是他站在信仰的角度告诉记者:“信仰让我们认识到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改变,是逾越了现世的门槛,奔向永生的途径。这应该是一件喜乐的事情,因为宝兴现在已经到了天主的身边去为祂做工了。人都是有感情的,我们无法避免思念与不舍。但是基督徒应该能够把信仰与感情分开。”
善为圣堂管家,力促堂区建设
自1995年西堂重新开堂,96年进驻神父时起,吴呈麟教友就已经开始在堂务会服务了。时至今日,他已经辅佐过8任本堂、2任副本堂,一共10位神父。成为了西堂当仁不让的元老,也已经担任西堂堂务会的负责人很长时间。作为亲身经历西堂从艰苦走向繁荣的“老管家”,吴呈麟教友在堂区服务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一套完善实用的处事道理。吴教友告诉记者,他在西堂服务时摸索出了三条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成为了他不同于旁人的显著特色。
第一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多年来,吴教友始终把自己定位为神父的帮手,堂区的服务人员,绝对不以“大官”自居。他说,教友们都是因信仰走到一起,谁也不是谁的领导,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只有为大家服务。“守好堂区这片地方,护好堂里这些教友,多干活,不谋私利,这就够了。”对周边的社会单位,他也站在西堂的立场上主张教堂对外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历史,承认现实。”他讲起以前西堂的条件曾经非常艰苦,没有水,没有钱,神父都要跟着大家一起吃馒头蘸酱豆腐,想要用水还要提着水桶跑到旁边的单位去借。想想原先街坊四邻也曾在自己困难,有求于人的时候帮过一把手,如今西堂的条件好了,还是要跟街坊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吴教友认为,作为有信仰的团体,我们在面对社会人士的时候更要做出好的表样,从一点一滴做起,彰显基督徒的光辉形象,绝不能让外教人觉得咱“连眼前看得见的事情都处理不好,又怎么能真的尊敬看不见的天主呢?”您说对吗?
第二,依靠天主,依靠主教和神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与教区保持一致。吴呈麟教友再三强调,在大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基督徒,身处大的事情当中最好的解决方式应该是祈祷,而非借出事之机发泄不满。否则很容易给堂区和教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着教会至圣至公至一的管理模式,在遇到敏感的问题时,吴教友推崇的解决办法就是简单的四个字:听主教的。比如,主教曾经指出:北京教区的讲道话筒必须掌握在北京教区的神父手中。因此,西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外来的神父在弥撒中只共祭不讲道。由于与教区时刻保持高度一致,西堂在近年来基本没有受到过敏感事件的冲击,始终保持平稳的姿态,教友们也得以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善度信仰生活。
第三,遇事保持低调,面对矛盾时冷处理,对教友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做解释。在堂区服务中,吴呈麟教友有时难免会遇到所做的事情不被人认同,甚至和人发生分歧,进而产生矛盾的情况。每逢这种时候,他都秉持不激化矛盾的冷处理原则。在他看来,大家都生活在堂区,都是为了堂区着想,希望把堂区建设得更加美好。在这样的前提下,就算针对具体事情,人与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尽相同,也难以牵扯到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把该做的事情及时做好。“别人有意见了,你去解释往往越描越黑,甚至激化了矛盾。把事情做好摆在那儿,人家一看你也是为了堂区做事,时间一久就能够理解你的想法了,彼此有了理解自然就化解了矛盾。”
对于西堂的稳定发展,作为堂区负责人的吴呈麟教友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切合西堂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堂区家庭化,福传多样化”的协调模式。他提出,家庭是突显爱的地方,用爱包容一切。堂区的服务人员,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如果能够把堂区当作自己的家,彼此像一家人一样,就能够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同心协力,堂区的凝聚力也将由此增强。在福传和引导教友更好地祈祷的过程当中,吴呈麟教友注意到年轻人与老年人往往处事方式不同,他注意探索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找到切入点与他们沟通。对于老年人,以劝导为主,尝试与他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用信仰去感化他们,在能和他们达成良好沟通的前提下,让他们慢慢意识到传统的祈祷方式当然很好,但是也要更多的贯穿在生活当中。而对于年轻人,则首先引导他们摆脱浮躁,静下心来,在沟通中注意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婉言提出,并且以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吴教友依靠这套方法,维持了西堂教友和堂区服务人员的稳定群体,大家齐心合力为堂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是吴呈麟教友仍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当被问到有何养生的秘诀时,吴教友引用了保禄书信中的一句话:“其实天主的国并不在于吃喝,而在于义德、平安以及在圣神内的喜乐。”(罗14:17)他认为,当一个人平安喜乐,受到圣神的喜悦与恩宠时,就可以平心静气,时刻保持好心情,这时他的生活就如同天堂里的生活一般,他的身体自然就会好。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切不可遇到事情就较真儿,钻牛角尖,整天生活在忧虑与愤恨当中,那样就如同过着地狱的生活一般。吴教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记者如沐春风,在此我们希望教友们都能够如同吴教友那样,每天都平安喜乐,心情舒畅,过上天堂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只需依靠天主,在圣神的指引下放松身心,放下一切困扰,追求简单的快乐就好。
此外,吴呈麟教友为记者详细讲述了他每天规律而细致的生活习惯,从醒来后的适量运动,到起床后的适当饮食,再到从不间断地看圣经,读大日课,然后进堂的灵修功课,以及每晚按时就寝的良好习惯。吴呈麟教友持之以恒地执行着这样一套规范的养生方法,难怪能一直保持很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样的养生方法值得向我们广大教友,特别是老年教友们大力推广。
感恩政策造福,永铭爱国爱教
谈到西堂今天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吴呈麟教友坦言这都要归功于党的宗教政策好;归功于政府积极执行党的政策,为教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归功于在主教的带领下,信教群众对政策的有效落实。政府提供了好的氛围,让教会能够处于与政府、社会融洽相处的外部环境当中,这给西堂的大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由于傅主教、李主教一直致力于培养教会爱国爱教的土壤,带领信教群众走独立自主,民主办教的正确道路,北京教区才能够迎来今天的有利局面,信教群众才得以善度信仰生活。因此,他希望通过向广大教友传递一个声音:愿主内的兄弟姊妹们都能够积极拥护党的宗教政策,紧紧跟随李山主教的步伐,让我们共同把教区、堂区建设的更加美好,将福音传播给更多还未认识天主的人们,将我们的圣教广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