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谱写天主教中国化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4-07-25 | 作者:天光编辑部■丁杨神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为谱写中国天主教中国化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守正创新是天主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力
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文化传统基因。“守正”出自《史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汉书·刘向传》曰:“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其语义为恪守正道。
“创新”语出《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其语义为除旧迎新,意为国家治理的变革与更新。
从哲学角度来看,“正”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大道”、普遍真理、道德操守;“守正”就是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守真理,恪守大德。
“创新”是突破成规、寻找新路,是自我改革、自我提升,是勇于实践、形成新知,它集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守正创新”,就是要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创造新事物,实现新发展,开辟新境界。
天主教一直以来都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
全球天主教会每年都要庆祝一个节日,名为圣神降临节,也叫五旬节,这是天主教最重要的四大庆节之一(其他三个节日分别是复活节、圣诞节和圣母升天节)。
圣神降临节又被称为教会的生日,因为按圣经记载,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就是在这一天诞生的。
圣神降临节庆祝的精神内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守正创新”。
基督宗教从传入罗马帝国计,在两千年的时间长河中先后经历希腊化、拉丁化、拜占庭化、欧洲本土化和普世化发展。
时至今日,基督宗教逐渐形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主流派别。
基督宗教如今在全球有超过23亿信徒,其内在活力正是源于圣神所带来的更新,这种革故鼎新,不断适应的的精神也成为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内驱动力。
二、推进天主教中国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今天中国的五大宗教,除道教以外,都是从其他国家陆续传入我国。
天主教传入中国经历过唐朝景教预备期,元朝也里可温教初探期,和明清正式传入期。
这前后将近1300年的天主教传入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天主教在中国的改革适应、守正创新史。
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既经历过唐、元时期的“以佛阐教”,也经历过明清时期的“以术(科学)阐教”、“以儒阐教”,还经历过康乾时期由于礼仪之争而导致的百年禁教。
通过天主教在华传播史,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外来宗教想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与适应。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实行三自爱国运动和民主办教,今天的中国天主教从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到普通教友都是中国人。天主教传入中国千百年,如今也真正实现了教会本地化。
这一切,都是基于守正创新的观念,开启宗教中国化的必然过程,只有不断推进宗教中国化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宗教中国化首先是出于宗教自身的需要!
唯有如此,才能实践天主教信仰中“上爱天主,下爱世人”的积极内涵,发扬宗教界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优良传统,发挥宗教界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天主教所信奉的复活更新、开放心灵、新人新事、新天新地等观念相贯通。
圣经格林多后书5章17节说:“所以谁若在基督内,他就是一个新受造物,旧的已成过去,看,一切都成了新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