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发布日期:2024-10-18   |    作者:天光编辑部

2023年版)

编者按: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号召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开展主题教育。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阐释工作,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天光编辑部特开辟专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核心内容进行连载,敬请读者朋友们认真研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上接第19/总第601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进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善于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5.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

       152)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赓续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对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增强对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我国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留乡村风貌,注意乡土味道,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魅力和风采。

       153)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文化事业。这项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更好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历史文化领域的斗争将会长期存在,要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6.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154)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要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55)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关键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应该吸收借鉴。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