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纲要
发布日期:2024-11-01   |    作者:天光编辑部

2023年版)

 

编者按: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号召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开展主题教育。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阐释工作,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天光编辑部特开辟专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核心内容进行连载,敬请读者朋友们认真研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上接第20/总第602期)

       7.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156)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推动文艺繁荣发展,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我国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157)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8.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158)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不负责任的言论少一些,对我国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159)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60)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推动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建设良好网络生态,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发挥好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网络空间未来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创。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9.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161)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当今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让世界再次聚焦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产生愈加浓厚的兴趣,渴望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同时,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或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出于所谓“西方文明优越”的傲慢,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唱衰”中国。(未完待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