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化
发布日期:2024-12-26 | 作者:天光编辑部编者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创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宗教工作与宗教研究的根本遵循。中国化发展是宗教在中华大地上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次被证明。基督的福音随着福传者的步履数次进入华夏大地,而其真正在中华沃土上扎根、成长、开花结果,还要追溯到以利玛窦神父为代表的一批批传教士秉承“尊重”与“适应”的策略,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吸收与润化,才终于使基督信仰得到中国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天主教信仰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诞生了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天主教建筑、艺术、礼仪等珍贵成果,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尊崇敬仰。
为展示这些横贯古今的天主教中国化硕果,通过今昔对比,与大家共同体验百年来的繁华经典,并为我们今天的教会中国化发展实践道路提供宝贵参考和有益启迪,天光编辑部特策划新栏目“图说中国化”,以图片的形式生动展现天主教中国化礼仪与艺术“和、合、融、容”的非凡特征,让人们在直观美妙的视觉享受中感悟天主教中国化的深邃内涵。
“图说中国化”栏目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由北京市政协主办的“衣冠齐楚·和美共生——宗教中国化北京故事·服饰文化篇专题展”天主教部分的系列图片。
明清至民国时期传教士服饰
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们,在面对异质文化和多重身份的矛盾冲突时,主动穿起了中国传统服饰,身体力行地进行宗教本土化的尝试。
明清传教士
利玛窦(1552-1610)
是在华耶稣会士中最为显著的人物,他常穿明代儒士文人闲居时的右衽广袖襦袍,头戴四方平定巾。
1.《利玛窦像》布面油画,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10)。游文辉作,罗马意大利内务部 CHESA DEL GESU 教堂
2.北京宣武门天主堂门口的利玛窦塑像
3.北京西直门天主堂彩绘花窗中的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德理格(1671-1746)
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佩德里尼是北京西直门天主堂的创建者。
北京西直门天主堂彩绘花窗中的德理格像
罗文藻(1616-1691)
是首位中国籍主教。他头戴暖帽,手持朝珠,身穿翻毛外褂。
意大利德礼贤撰写的《中华本国主教》插图中的罗文藻像
南怀仁(1623-1688)
参与了清代历法的修正。在北京西什库天主堂的彩绘花窗中有南怀仁像,他头戴暖帽,脚蹬朝靴,身穿对襟补服,白色飞禽方补。
北京西什库天主堂彩绘花窗中的南怀仁像
汤若望(1592-1666)
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他常穿圆领对襟马褂与补服。
汤若望照片 汤若望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