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革新工作先驱英敛之
发布日期:2024-12-26 | 作者:天光编辑部
英敛之(1867-1926),名华,字敛之,号安蹇斋主、万松野人,满洲正红旗人,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爱国天主教徒。著有《也是集》、《万松野人言善录》、《安蹇斋丛残稿》等。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1913年迁居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香山慈幼院和辅仁社等慈善教育事业,从事天主教革新工作。1926年1月10日病逝,享年59岁。
英敛之创建《大公报》
维新派英敛之
英敛之原名赫舍里·英华,满族人。汉姓为“玉”,又名“玉英华”。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种种内忧外患,英敛之思想受到很大冲击,撰写文章《论兴利必先除弊》,评论国事,成为一名维新派人士。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英敛之流亡海外。后来,慈禧太后为讨好洋人,大赦了一批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其中就有英敛之。不过名单中没写姓氏,只写了他的名“英华”。据说当时慈禧太后特意说了句:“把那个满人英华也赦免了吧。”从此,全家族都随英敛之从“玉”改姓为“英”。
“原本我祖父的名字,应该是赫舍里·英华。后来参加了改良派,他就改名为英华,敛之是他的字……意思是‘不张扬,要收敛’。取意‘光华内敛’,是谦虚、低调的意思。”这是英敛之孙子英若诚在回忆祖父时说的。
1867年11月23日,英敛之出生于北京西郊。他虽是满洲正红旗人,但家世并不显赫,幼年家贫,喜欢习武。后来,他认识到习武只能强己体魄,并不能挽救众人。作为热血青年,英敛之弃武从文,立志通过文字救国于危难,从一介武夫成为文人。
英敛之天资聪慧,又勤学苦读,从诸子百家到稗官小说,无不广泛涉猎,在古今群书的熏陶之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他的文章和书法很快小有所成。据英若诚所述:“祖父家里买不起纸。家的附近有条河,河上有座青龙桥,桥头有个很大的茶馆。祖父会去茶馆捡顾客扔下的包茶叶的纸。他把这些纸收集起来,带回家,在家练书法。他还自制墨水。”
1888年,受当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影响,英敛之成为一名天主教徒。英敛之当初领洗加入天主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所著《主制群征》一书的影响。有儒学背景的英敛之,目睹当时国家衰败、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不由得愤世嫉俗。在传统儒释道中没有找到拯世救国的良方后,他遂将目光转向了西方文化,在阅读了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所著的文章后,他加入天主教会,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达到变革求新,使中国由贫弱转为富强。
傲骨为大公,敢言为文风
1902年6月17日,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每日亲自写一篇社论。《大公报》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倡导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学术文化思想,对“我同胞”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提倡变法维新,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传播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大公报》刊登了许多抨击时弊、不避权贵、敢于直言的文章,受到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大公报》一时名声大震,英敛之因主持《大公报》而驰名遐迩,隐退后成为天主教在北方的“代言人”,以致当时有“南马(相伯)北英”之说。
从英敛之起,《大公报》便奠定了“敢言”的文风。这份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中文报纸,至今已发行了100多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如实地记录了
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为中国新闻界留下了一个个传奇的名字。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主张立宪改良的英敛之不愿意和袁世凯政权合作,加上身体不佳,于是有意避世。1912年2月23日《大公报》刊登“告白”:“本馆总理英敛之外出,凡赐信者俟归时再行答复。”从此,他偕夫人来到北京,隐居香山静宜园,以主要精力创办女学、辅仁社等慈善教育事业,从事天主教革新工作。
1916年,英敛之将《大公报》售予王郅隆。其著作《也是集》是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汇编。
振兴国学,弘扬文化
1912年9月,在北京,英敛之和天主教著名爱国人士马相伯先生对当时法国保教权控制下的天主教在华发展前景甚为忧虑,他们同感天主教内人才缺乏、国学不振,于是联名上书罗马教廷,提出在北京建立一所天主教大学,以此弘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并介绍世界新知识,同时希望继续推行利玛窦等倡导的学术传教法。
1913年,英敛之在香山创办了辅仁社。“辅仁”意指培养仁德,语出《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它反映了英敛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和意志。他在辅仁社特别准备了很多古今书籍,与学生们早晚研读讨论,分期作文演说,并教授一些社会必需的常识,以为将来酬世之用。还在辅仁社准备了百十种名人法帖,敦促学生们临摹书写。学生离开辅仁社时,英敛之均会赠予每位同学一封纪念信,作为临别赠言,勉励学生要继续研习国学、不忘传统文化,饱含了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
针对当时教会中盛行的“读中国书无用”等怪论,1917 年,英敛之抱病作《劝学罪言》和《覆友人驳劝学罪言书》,倡导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他抗议道:“本国人不通本国文字,何以接人,何以应事?”言语中,透出了英敛之爱国爱教的真性情。他在《大公报》上还倡导白话文以开通民智,移风易俗。开设《附件》栏,专门以白话文来探讨各种问题,向民众灌输科学知识,达到文化教育的初衷。
在英敛之等人的反复呼吁下,1926 年,教宗庇护十一世派美国本笃会在北京创办了天主教辅仁大学,后改称辅仁大学,英敛之任首任校长。1927年,辅仁大学在北京正式立案。
1952年,辅仁大学经院系调整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爱国爱民,热衷慈善
作为一名爱国天主教徒,英敛之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国情民生,特别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借着《大公报》,英敛之针砭时弊,伸张正义,鼓励兴办实业、富国强民,并积极募集善款,赈灾救急。1907年,《大公报》发起募捐赈济江南水灾,得银 11469两,此笔巨款全部用于灾区。以后十多年中,英敛之多次做过这类社会公益工作。
“英敛之还主持为一年前遭受水灾的孤儿们建了一座孤儿院。孤儿院叫香山慈幼园。那个孤儿院里出了好几个党的早期领导人。这些孩子是孤儿,没有亲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开始读一些进步的书籍,后来成了革命人士。”
1917年,北京和河北发生大水灾,殃及103个县600多万百姓,英敛之在《大公报》主办的游艺大会上天天登台募捐。水灾平息后,200名孤儿无人认领,总统徐世昌便与前清皇室内务府商量,将皇家静宜园拨给熊希龄和英敛之,营建慈善学校。1920年,英敛之在香山设立静宜女学,教学生“学文”,宣传天主教。再后来,英敛之在北京设立了公教大学,后改为辅仁大学,并出任第一任校长。此外,英敛之每年冬天都要募集赈款,在香山开粥厂,赈济贫苦百姓,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水流云在,名垂千古
英敛之生前亲手书写的“水流云在”四个大字,被人刻于香山顶峰,至今仍在,供后人缅怀。
纵观英敛之的一生,他忠于国家,忠于信仰,忠于教会,思想维新,智勇双全,不辱使命,成为天主教革新工作的先驱。他以满腔热血办报、办学,厉行仁爱,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鞠躬尽瘁,给我们树立了爱国爱教的基督徒典范。(摘自《宗教中国化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