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服务,越喜乐
发布日期:2025-01-24 | 作者:天光编辑部——访亦庄祈祷所爱心组教友骨干
■刘 源
编者按:北京教区亦庄祈祷所爱心组成立于2011年,经过近14年的沉淀与发展,团体由最初的青涩逐步走向成熟。通过到医院、敬老院慰问,捐资助学等方式,步武基督芳踪,将天主的大爱播撒向最弱小的兄弟,温暖了无数颗在痛苦与孤寂中挣扎的心灵,收获了众人的一致好评。近日,天光编辑部采访了亦庄祈祷所爱心组的三位教友骨干,听他们分享陪伴爱心组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三位老师既介绍了团体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讲述了个人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灵性生命成长与难忘经历,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下面就请您随我们一同走近亦庄祈祷所爱心组,走近三位教友,看看他们的分享能够带来怎样的感悟与启示吧。
爱心组教友骨干作为医院“彩丝带”志愿者服务肿瘤患者
亦庄祈祷所地处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隅,与许多郊区堂区一样,这里虽不及市中心的各大教堂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大,吸引着广大教内外人士的眼球,却也独具特色,成为在这里善度信仰生活的教友们心中神圣温馨的家园。
走进祈祷所,我们立刻被其中满溢着神圣氛围的装修深深吸引。在教友的引导下来到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堂区精心制作的团体活动展板,生动详实地记录了神长教友们虔心事主,建树基督的种种行实,主内大家庭给众人的生命带来的精彩与喜乐溢于言表。正如经上所言:“敬畏上主,悦乐心神,赐与喜乐、愉快和长寿。”(德1:12)
亦庄祈祷所本堂刘谦逊神父为我们介绍了堂区爱心组的发展概况。他表示,自2011年成立以来,爱心组一直致力于荣主益人,服务社会,播撒天主的大爱。团体成员前往堂区附近的肿瘤医院,加入医院的“彩丝带”爱心志愿者团队,慰问陪伴病患,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满足他们生活中的需求。给病人及家属理发,奉献爱心。到马驹桥镇养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包饺子、打扫卫生、理发,为老人送去温暖。此外,爱心组还定期看望孤寡老人,为主内年老、行动不便的弟兄姊妹送圣体等等。
堂区还在2021年成立了爱心基金,主要用于捐资助学。截至目前,共帮助24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基金还用于资助在经济上确实非常困难的肿瘤患者,帮助他们延续生的希望。据悉,自爱心组成立以来,前后至少有50余位教友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动当中,这其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和优秀的表样。刘神父向我们介绍了爱心组的三位教友骨干,张若瑟、马玛利亚和崔玛利亚。由他们共同讲述团体在神父的带领下,因天主之名做光做盐,奉献社会慈善事业的历程。
那时候,有一位教友患病住在堂区附近的振国肿瘤医院,在病痛中渴望得到天主的恩佑和主内大家庭的温暖,因此向堂区提出申请,希望神长教友们能够把基督的救恩与暖心的话语送到病床前,为她虔诚祈祷,给予自己与病魔作斗争的强大力量。
爱心组的教友们前去慰问这位姊妹时发现,医院里的病患们饱受病痛的折磨,生活上与精神上都亟需关爱与帮扶。因着天父的慈悲,大家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适当的途径,为这些病人奉献爱心,提供帮助,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经与医院沟通,爱心组了解到这家肿瘤医院有一支名为“彩丝带”的志愿者团队,正从事着神长教友们想要践行的奉献爱心的事业。大家马上与“彩丝带”取得了联系,加入了这支团队,自此开始以爱心志愿者的身份为肿瘤患者奉献爱心,提供服务。
张若瑟教友2014年领洗,在领洗前就对宗教信仰颇感兴趣。他的妻子来自老教友家庭,他的岳父是一位热心教友,也是他信仰道路上的一位重要的领路人。张老师领受洗礼之前就饱览各个宗教的圣书,特别喜欢看《德兰修女传》。他对德肋撒修女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主爱的行实感触很深,大为感动,从而立志像修女那样,尽自己的力量向社会传递爱,帮助在苦难中煎熬的人共渡难关。
亦庄祈祷所爱心组刚开始加入“彩丝带”,开展慰问陪伴病人的行动时,张老师还没有接受洗礼,只是因为家人是教友才得知这件事。怀着满腔的热忱,他第一时间找到爱心组,主动要求和他们一起参与服务。殊不知天主早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因着他一贯的善言善行对他发出了特殊的召叫,他如愿地加入了爱心组。如经上说“天主不但召叫了祂所预定的人,而且也使祂所召叫的人成义,并使成义的人,分享祂的光荣。”(罗8:30)
在服务的过程当中,张老师和神长教友们渐渐熟悉,大家都觉得他的行实与基督的精神完全吻合,虽然没有领洗,却已经在播撒天主的大爱了。当时在亦庄祈祷所牧灵服务的刘振田神父、白国良神父,以及他的岳父,包括不少教友都在盼望着他领洗入教。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张老师意识到自己应当走向主耶稣,最终回归了基督的羊栈。
回忆起做为“彩丝带”志愿者服务的历程,张若瑟教友坦言一开始非常艰难。志愿者们满怀一腔热情,看着病患们痛苦的模样,都急切地希望能够将满满的爱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立刻获得安慰,减轻痛苦。但是大家毕竟缺乏对绝症病人心态的了解,尚未积累起足够的与患者有效沟通的经验和技巧。张老师分享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本是内向的性格,来到患者和家属面前根本不知道如何开口,更不要说快速获得他们的接纳了。
获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不容易,坚持频繁抽出时间去医院也需要恒心和耐心。有人看到这批“彩丝带”的新人志愿者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开始担心大家会不会只是“三分钟热度”,碰了钉子之后就无法再坚持下去。
事实证明,爱德的火焰一经燃烧就不会被磨灭,圣神始终倾注在众人中间,像一条坚韧的丝线,牵引、护佑着爱心组的志愿者们,带给他们恒心与勇气,陪伴着大家勇毅前行。想起德肋撒修女的芳表,张若瑟教友深受鼓舞,他开始冲破心中的顾虑,硬着头皮去和那些初次见面的肿瘤患者和家属打招呼。虽然也有一些碰一鼻子灰的时刻,但是咬牙坚持下去,他最终打开了服务的局面。
说到如何与不幸患癌的病人沟通,张老师告诉我们,一开始看医院的志愿者如何做,尝试学习他们的经验,总结下来更多是去聆听去陪伴。由于病患终日处在痛苦当中,有很强的倾诉欲,家属长时间陪伴病人,会逐渐产生烦躁的心理无法耐下心来沟通,因此一个有耐心的倾听者就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精神上的躁郁。
时间久了,张老师逐渐学会了在倾听的同时给予病患安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很多患者和家属看到志愿者们是真心为他们好,也慢慢敞开了心扉。关系渐渐熟络之后,就可以再尝试进一步的陪伴和服务。询问病人有什么生活上的需求,比如想吃什么,有什么小的心愿等等,然后尽量去给予满足。
看着很多病患在自己的服务和陪伴之下精神状态逐渐好转,越来越多地露出笑脸,有的就连身体指标也在慢慢恢复正常,愉悦通畅的心情促使病情出现了转机。听着他们发自肺腑地说:“谢谢,多亏有您,我现在觉得心里好受多了。”“您明天还会来看我吗?真希望您能多陪我聊聊天。”“跟您我就不客气了,我想吃车厘子。”“谢谢您让我在这里还能度过这么好的一个生日,真是太好了!”……大家心里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回到堂里,教友们不由得齐声赞颂天主。“上主,我全心赞颂你,宣扬你的一切奇伟。”(咏9:2)
事情慢慢走向正轨,“彩丝带”在注入了满怀天主大爱的新鲜力量之后,越来越得到医院和患者的认可,很多家属开始同意志愿者们帮忙照料病人,比如允许他们喂患者喝水吃东西,单独在病房看护病人等等。这本是一种很好的现象,然而,随着服务的深入,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也开始出现,由此,让大家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未完待续)
爱心组教友骨干与本堂刘谦逊神父(右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