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发布日期:2025-02-18   |    作者:天光编辑部

■周晓燕 陈凤林

(上接第2/总第608期)

       三、要培养一支学风优良的宗教学研究队伍

       这是对宗教学研究队伍学术作风的要求。学风,简言之就是对待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学风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能否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学风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始终,逐渐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学风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的原则,继承中国共产党人优良学风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新境界。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必须力戒各种不良学风,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着力推动形成联系实际、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四、要培养一支善于创新的宗教学研究队伍

       这是对宗教学研究队伍学术方法的要求。宗教学研究的学术使命,必须跟时代同频共振,聚焦党的宗教工作,为推进新时代宗教工作创新发展服务。宗教学研究队伍所承担的学术使命,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前提下,深入推进研究党的各项宗教工作所面临和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党的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学术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创新。

       新时代宗教学研究的学术创新,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新时代的宗教学研究,具体要落实到“怎么用”。必须力戒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解决我国宗教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新见解新对策。二是要致力于中国宗教学研究基础理论中国化。国际宗教学界较有影响的宗教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多是欧美学者在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不适于解释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加快建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实需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摆在我国宗教学研究队伍面前的艰巨使命。要立足当今中国国情,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基础理论上探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为构筑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三是要以创新性研究成果,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创新实践,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从政策措施层面进行了部署,这些政策措施在实践层面落地需要理论创新去指导、支撑,需要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者担起责任,深入研究各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现实条件,探寻规律,探索方法,多出成果,推动实践。(完)(作者周晓燕为宁夏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理论教研室副主任;陈凤林为宁夏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理论教研室原主任)(摘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