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三重意涵
发布日期:2025-03-06 | 作者:天光编辑部宗教与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进程。任何一个宗教只有适应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适应了时代需要,才能够生存发展。面对宗教中国化这个重大议题,各大宗教要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要秉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与时偕行——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时代化”意涵
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首先要破除一个思想误区,那就是用还原论的思维和理论来研究中国宗教,不断地对宗教进行还原,忽视社会的发展变化,忽视具体的文化环境。只有破除还原论的思维,推动我国宗教与时偕行、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才能够真正让我国宗教和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同时又保持宗教自身的特色。
对于宗教,不应当只把它看作是历史的、停滞了的文化形态,而应把它作为现实的、有生命的、活着的文化现象去研究。任何文化,不论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都有一个时代化的问题,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不断适应新的需要,以此来践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赶不上时代,那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时代化是每一种文化都必然要面对的任务,各大宗教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自我更新。
就拿中国很多本土的文化来讲,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在这过程中各个学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老子作《道德经》以后,道分为三;墨家、法家也都分成了各种学派。分派本身也是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就主流的儒家思想而言,先秦时期的孔孟儒学,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儒学,就不一样,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面对名家、法家、阴阳家思想的吸收都是非常广泛的。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它也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产物,当时很多人对佛教理解过于片面,“凌虚蹈空”,所以宋明理学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要将修行落实到生活中、人生中。因此可以说,中国整个的思想发展是在不停变化、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宗教的发展也应当如此。
在宗教发展的“时代化”维度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这其中,中国文化中“温故知新”的理念和智慧值得好好研究。“温故知新”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故”,就是要传承、要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原则;一个是“新”,要根据具体情况善于运用、灵活变通。首先,时代化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抛弃过去,恰恰是要在传承、延续中保持自身的特色。荀子曾针对“礼”的发展原则提出了一个重要标准——“礼以顺人心为本”。“礼”的具体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礼”的根本精神、根本原则不能丢失,那就是“顺人心”。宗教同样如此。任何宗教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宗旨、原则,一些传承了几百年、上千年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经过历史的验证,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有序起到正面的作用,这部分是应当好好继承、尊崇的。同时,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的不适应而产生一定的偏差,产生“过”或“不及”的问题,甚至出现走极端的情况,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弊病。如果有这样的问题,那就要好好反思、及时纠正,尤其要从“变”与“不变”、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针对古今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荀子也提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则方法:“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遵循传统的制度和原则,要选择其中好的部分,将其灵活、明智地运用出来。如何运用好宗教的思想资源,将一贯的宗旨、原则与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进行融合,这本质上就是宗教中国化中如何时代化的问题。(未完待续)(摘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