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三重意涵
发布日期:2025-04-08   |    作者:天光编辑部

(上接第6/总第612期)

       三、人文化成——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人文化”意涵

       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才能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脱离了中国宗教赖以存在的整体文化环境,是不可能准确揭示中国宗教的特点的,只有从中国的整体文化特点入手去分析,并由此归纳出合乎中国宗教发生、发展、变迁等规律的相关宗教学理论,宗教中国化研究才能真切,也才能深入。

       中华文明一个非常核心的特点就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认为这才是文明的本质。文明的根本是人的内在,人的自觉自律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所在。人类如果不知道自我约束,而只追逐欲望、放纵欲望,这不是文明,而是野蛮。追逐物欲是离野蛮越来越近,而离文明越来越远。在中华文化中,不管是文化的概念还是文明、人文的概念等,都是从人出发的,是以人为本、教人做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一种文化。而所谓的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本的精神教育大家,形成社会最良好的风气和习俗。社会的风气和习俗是最好的熏陶人的方式,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教学、教育以及教化的根本目的。每个人要给社会做榜样,特别是宗教界人士,既然有这样的信仰、得到信众尊重,就要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最大的。在中华文化中,宗教的“教”有教化、教育之意,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信仰造物的“religion”。宗教界人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教化责任,要身体力行去践行自己的信仰,净化人心,导人向善,为社会做贡献,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习俗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各个宗教与中国的礼乐教化是有相通之处的,礼教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了培养人的报本、感恩、敬畏之心,而各个宗教通过其思想教义和信仰的力量,也在培养人的报本、感恩、敬畏之心,用宗教的力量管理人的内心。因此,各个宗教的“神”虽然不一样,但是在“人文”层面,可以找到共同的价值取向。

       从哲学思想角度讲,西方宗教与中国宗教更重要的内在差别在于:西方宗教追求的是一种外在的超越,在方式上它依靠的是外在的一种力量,即上帝救世,通过上帝的救赎来达到自我超越,进而与上帝合而为一。而中国文化的追求方式更多的是内在的,是通过内在的自我的修养而实现超越。虽然也有借助于外力的,例如佛教中对观世音的信仰就是借助于观世音的力量去超越,对西方净土的信仰也是要依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力量去超越,但中国宗教总体上更强调的是自我的提升。近代太虚法师就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意思是人格的完善是最根本的追求,人做到圆满的程度也就成佛了,无须借助于外力。中国的禅宗就是讲这个道理,而这又是与传统儒家思想高度一致。

       因此可以看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地在适应中国文化,不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也正因其能够适应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佛教才能够长期地生存下来,并且融会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的宗教,像伊斯兰教在明清时期开展的“以儒诠经”运动,还有像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期秉持的“适应”原则,主动去学习儒家思想来发展中国的天主教,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因为外来宗教不能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不理解或排斥中国的主流文化而遭遇挫折的案例,例如清朝时期的礼仪之争。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要总结,一些教训也需要反思。

       总之,“本土化”“时代化”是任何时代、任何宗教都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适应中国国情和文化、适应变化发展了的中国社会,这是宗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人文”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质,“人文化”是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着力点。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还要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文化主体性意识,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推动构建具有中国品格、中华文化特色的宗教学理论。(完)(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本文为郜建华、徐佳希整理)(摘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