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美术作品——以中国画形式表现圣经故事
发布日期:2025-07-23 | 作者:天光编辑部●孙继梅
任懿芳的画作《最后的晚餐》
一
近现代以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圣经故事的天主教美术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以表现圣诞故事的作品数量最多,主要有“圣母领报”(又名“天使报喜”,描绘天使报告耶稣即将诞生的场景)、“圣子诞生”(描绘耶稣诞生的场景)、“三贤来朝”(又名“三王来朝”,描绘东方的贤人得知耶稣诞生而前往朝拜的场景)、“逃往埃及”(描绘圣母玛利亚和大圣若瑟带着刚降生的耶稣逃往埃及的场景)。
这些题材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是重要的圣经故事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故事重点表现“母爱”“亲情”的主题,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中意的主题之一。这既是天主教题材,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几乎所有的中国天主教美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题材作为表现内容,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圣经故事也有所表现。例如,1943年出版的《我主圣传图》,共收入了24幅中国天主教美术作品,其中就包括描绘“耶稣受洗”(描绘若翰为耶稣洗礼的场景)、“变水为酒”(描绘耶稣将清水变为美酒的神迹的场景)、“最后的晚餐”(描绘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场景)以及“耶稣受难”等圣经故事画。这些题材表现得相对较少,不过与西方天主教艺术相比,这些作品画面的艺术语言大异其趣,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在1977年创作的《雅歌·香草嘉果良木册》,选取了《圣经·旧约》中的《雅歌》中有关香草、嘉果、良木的诗句,采用中国传统月令图的形式,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笔法依次绘制了相应的12种植物加以表现,开创了呈现圣经题材的独特艺术形态。
二
近现代以来,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圣经故事的天主教美术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主要采用工笔人物画的形式。工笔人物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以工整细致的笔法来描绘人物,注重写实,力求形似。近现代以来的工笔人物画延续了宋代“院体画”、明代人物画精致写实的传统。采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圣经故事,既能严谨地呈现故事的内容,同时又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效果。例如,陈缘督所绘的《圣诞图》,以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方圆曲直,用笔的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之色彩晕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细致入微地充分表现画面的质量感和空间感。
在人物造型上,使用了传统人物画的造型和技法,在容貌、服饰都是中国化的形态。这在绘画作品里的圣母形象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陆鸿年的《天使报信》图中,圣母形象秀美、笔墨细腻,融入了传统仕女画的技法,营造出庄重而亲切的艺术形象。在陈缘督的《三王来朝》图中,三王身穿朝服、戴卷梁通天冠、佩蔽膝,两歧履。三王身后的侍从武官身穿两当铠、头戴介帻,完全是中国历史画的形式。王肃达的《耶稣受难》图中,近景和远景都是青绿山水,画面人物众多,不但身穿中式服饰,而且还有穿中国古代盔甲的兵士形象。(未完待续)(摘编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