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徒大事录》的教理讲授(十三)
发布日期:2025-07-23 | 作者:天光编辑部编者按:教宗方济各在每周三公开接见群众时,会进行一段要理的讲授。所讲授的内容总是受到众人的青睐并竞相学习。有鉴于此,天光编辑部特邀北京教区神学研究室副主任、教区图书馆馆长王湛波神父,对教宗的要理讲授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开辟“周三教理”专栏,方便广大神长教友学习这部分内容。
“天主已经给外邦人打开了信德的门”(宗14:27)。
保禄和巴尔纳伯的使命以及耶路撒冷大公会议
《宗徒大事录》记述了圣保禄在遇到耶稣之后生命得以改变,又因着巴尔纳伯的调停,受到了耶路撒冷教会的欢迎,开始宣讲基督的福音。但是,由于一些人的敌意,保禄被迫转移到他的家乡——塔尔索,在塔尔索巴尔纳伯也加入福传的行列,与他一同奔赴宣讲天主圣言的漫长旅程。或许我们可以说,借着《宗徒大事录》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福传形式是口授式,好似一本关于天主圣言漫长旅程的书,因为,天主圣言必须要在世界各处被宣讲。这一旅程的开始就伴随着严厉的迫害(参见11:19);但是,这非但没有给传福音造成负面的影响,反而成了拓展福传的空间,给传播圣言种子提供了契机。基督徒并不是害怕,但他们必须要逃避,而且是与圣言一同逃避,一点点地把天主圣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保禄与巴尔纳伯首先到了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一年的时间,教导并帮助教友团体扎根(参见11:26)。他们向犹太人团体宣讲。因着他们的宣讲,安提约基雅成了传教动力的中心,由于保禄和巴尔纳伯两位福传者对信众从内心产生了影响,在安提约基雅,这些人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参见11:26)。
在《宗徒大事录》一书中,教会的本质变得清晰了:她不是堡垒,是帐幕,而且是能够扩大空间的帐幕(参见依54:2),并且给予所有人加入的权力。教会应该“走出去”;她是旅途中的教会,不断扩大着空间,以便每个人都可以进来,否则就不称其为教会了。她要么在行走、拓展,让众人进入,她还应该是“一个开着门的教会”。(福音的喜乐,46)。在这个城市,当我看见一个小教堂,或者在我所在的教区看到一个教堂,而她的门是关着的,这可不是个好的标记。教堂必须是始终让堂门开着,因为一个教堂的象征是:常对外开放。教会是“蒙召成为门庭大开的天父之家……”。这样,一旦某人被圣神感动,来到这里找寻天主时,他/她就不会吃闭门羹。
但是,开着门这种新鲜事?门给谁开?要给外邦人开,虽然宗徒们给犹太人传教,但外邦人也要来敲教堂的门;并且这种教堂的门对外邦人开着的新鲜事在当时引发了非常热烈的争论。一些犹太人要求想要加入教会的外邦人:若要获得救恩,须经过割损,再接受洗礼,才能成为犹太人:“若是你们不按梅瑟的惯例行割损,不能得救。”(15:1),结果是,你们不能接受洗礼。首先是犹太人的礼仪,然后才是洗礼;这是他们的立场。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禄和巴尔纳伯向耶路撒冷的宗徒大会和长老们请教,该大会被认为是发生在教会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会,耶路撒冷大公会议或集会可以参阅保禄写给迦拉达的书信(2:1-10)。
一个非常微妙的神学、灵修和教规问题被解决了,那就是:在信奉基督与遵守梅瑟法律之间的关系。在那次集会中,教会的“柱石”伯多禄和雅各伯的发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决定对外邦人不实行割损,只要求他们反对偶像崇拜及其一切表现形式。众人由这次讨论达成共识,这项决定以写给安提约基雅的信函获得批准。
在面对分歧和寻求“在爱德中持守真理”的方法上(弗4:15),耶路撒冷会议闪耀着重大的光芒,给我们指明一条重要的原则。它提醒我们,教会解决冲突的方法应以留意和耐心聆听、对话为基础,在圣神的光照下进行分辨。事实上,圣神帮助我们克服由于封闭而带来的困难,在我们内心动工,让我们能够在真理和美善中达至合一。这段圣经章节有助于我们领会众议精神的含义。宗徒们的信函很有趣味,他们这样写道:“圣神和我们决定,……”(参阅15:28)。圣神的临在正是众议精神的所在,否则就不能称众议精神,却是会客室、议会的辩论或其它事物……。
让我们祈求上主:增加所有基督徒,特别是主教和神父们的力量,增强他们合一的愿望以及对教会的责任。愿主帮助我们,在信仰内与我们的兄弟姐妹们以及那些远离信仰的人,活出对话、聆听和彼此相逢的生命,去品尝与见证,那总是被称为众多儿女的“愉悦的母亲”——教会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