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美术作品——以中国画形式表现圣经故事
发布日期:2025-07-31   |    作者:天光编辑部

●孙继梅

 

(上接第14/总第620期)

       在画面背景选择上,使用中式屋室、庭院、花园等场景,或者是用中国传统山水画形式描绘的山林湖海。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画家会在背景中绘入牡丹、松柏、翠竹等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形成富有寓意的画面来烘托主题。例如,任懿芳的《最后的晚餐》图,将场景设置在中式住宅之中,置有传统的格窗和窗帘,窗外绘有竹枝,窗帘装饰有莲花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坚韧不拔,莲花象征清雅高洁,画家特意绘入这些元素以表达画作的内涵。而陆鸿年的《逃往埃及》图中,将场景设置改为漂浮在河面的小舟之上,船夫执竹竿撑行,河面绘有芦苇,极富中国画的韵味。

       从上述分析可见,近现代以来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圣经故事的天主教美术作品,巧妙地将中国画的形式与圣经故事内容融合在一起,从画面而言,完成了“绘画语言”的转变。

 

       近现代以来,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圣经故事的天主教美术作品,不仅在于形式上的转变,更在于赋予了作品中国化的审美意趣。中国画的审美核心在于意境与气韵,即强调意境的营造,通过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情感,体现“画中有诗”的哲理和情思,注重画面的生命力和内在韵律。

       例如,陆鸿年的《圣诞图》,描绘耶稣诞生前夜的故事。画面前景为戴蓝色头巾、着红色袍服的圣母玛利亚;中景为约瑟叩一户人家的柴扉,准备借宿,柴扉内犬吠,以及户内之人奔出迎接;远景为苍茫的雪山。画面的中景为动态场面,前景和远景都是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白茫茫的雪地形成画面的大量留白,左边的一枝梅花又突出主题。画作布局精巧,色彩对比巧妙,意境深远。类似中国传统“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场景,既表现了寒夜羁旅的孤寂艰辛,又传达出孤寂寒冷中的温情意境,还透露出风雪夜终得归宿的慰藉,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意境范式。

       此外,如上文所述,画家们中意表现“母爱”“亲情”的主题,因此画面的描绘大多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温暖气息,众多的圣诞图都是如此。即使是像“逃往埃及”这一类的主题,也淡化了悲伤的色彩。例如,任懿芳的《逃往埃及》图中,圣母玛利亚着红色袍服,抱着婴儿耶稣坐在驴背上,约瑟在旁牵驴、踏雪而行,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安详宁静、从容不迫。

       充满中国审美意趣的天主教美术作品,生动反映了天主教美术中国化的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探索。(完)(作者为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摘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