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徒大事录》的教理讲授(十五)
发布日期:2025-09-18 | 作者:天光编辑部周三 教理
“现在,我就将你们所敬拜而不认识的这位,传告给你们。”(宗17:23)
保禄站在阿勒约帕哥中讲道 ——雅典信仰本土化的一个范例
让我们伴随《宗徒大事录》,继续我们的“旅程”。在经过了斐理伯、得撒洛尼和贝洛雅的尝试后,保禄就去了希腊的心脏——雅典(参宗17:15)。尽管这座城市里的政治已经颓废,但古代荣耀的影子依旧存在,文化方面仍占据首要地位。在这座城市里,宗徒“见城里满是偶像,心神很是悲愤。”(宗17:16)。然而,这种与异教信仰的“碰撞”非但没有导致他逃离,反而推动他去搭建桥梁,与文化人士进行对话。
保禄宗徒选择融入这座城市,频繁地接近最重要的人群与区域。他去了象征人们信仰生活的犹太会堂;还去了标志着人们城市生活的广场;他又去了阿勒约帕哥——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代号。他会见了犹太人、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的哲士。他虽接触了很多人,但没有孤立自己。通过他到外面与所有人谈话的方式,保禄体察了当地的文化,“以冷静的目光”去观察雅典本土环境,发现“天主居住在他们的家里、街道和广场上”(《福音的喜乐》71)。保禄没有怀着敌意而是用信仰的眼光去看待雅典城和异教人的世界。这也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看待城市和人群的方式:是冷漠地看待他们?轻蔑鄙视地看待他们?还是从信仰的层面,在无名的人群中认出天主的儿女?
而保禄选择了从信仰的层面,看众人都是天主的儿女,从而促使保禄打开了福音和异教徒世界之间的通道。在阿勒约帕哥,古代世界最著名的风俗习惯之中心,他想到了在本土化角度下传递信仰的一个非凡模式:他向偶像崇拜者宣告耶稣基督,不是通过攻击他们,而是通过成为“一位桥梁的建造者”(《圣玛尔大之家的讲道》2013年5月8日)。
保禄由一座城市内献给“未识之神”的祭坛获得灵感(宗17:23)。那里有一个祭坛上刻有“献给未识之神”;这里没有画像,什么都没有,只有那刻字。“从对未识之神的敬拜开始,为了吸引他的听众,他宣扬天主“居住在公民中间”(《福音的喜乐》71);并且“对那些诚心寻求祂的人,不隐藏自己,即使他们是暂时的”(同上)。保禄正是要完成这个现实:“所以你们在不知不觉中所敬拜的,正是我要传给你们的”(宗17:23)。
为了揭开被雅典人崇拜之神的身份,宗徒从创世开始,即圣经中天主启示的信仰,从救赎开始直到审判的来临,讲述了对基督的正确信仰。他还展示了造物主的伟大和人类建造的庙宇之伟大之间的不同,并解释造物主总是让自己被寻觅到,因而人人都能找到祂。这就是保禄宗徒的宣讲。如此,根据教宗本笃十六世的一个美丽的表达,保禄“正在宣告一位人类不认识的但确实知道的——未识之神。”(本笃十六世《会见来自文化界的代表》,伯尔纳德学院,2008年9月12日)。然后,他邀请每个人超越这个“无知的时代”,根据即将到来的审判选择自己的皈依(宗17:30)。如此,保禄做到了福音的初传,kerygma暗指基督,却没有指出祂的名字,将祂说成为“天主所立定的人,按正义审判天下,祂为给众人一个可信的凭据,就让这人从死者中复活了。”(宗17:31)
这里的问题就是:保禄的话语,直到现在仍使对话者窒息——因为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发现一个绊脚石:基督的死亡和复活似乎是“愚蠢的”(格前1:23),因而引起了嘲笑和奚落。于是保禄就离开了,他的尝试似乎失败了,但有些人却信守他的话,最突出的有一个名叫狄约尼削的男人,是阿勒约帕哥法院的官员,还有一个女人,叫达玛黎,他们向天主敞开心扉。由此可以看到在雅典,福音开始生根,并以两种声音和谐地回响:男人的声音和女人的声音!
让我们祈求圣神今天教导我们,与文化不同、以及与我们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搭建桥梁,伸出双手。让我们祈求祂赐给我们能力,能够巧妙地将信仰本地化的信息,特别是向那些不了解基督的人投以关爱的目光,由爱去感化、暖化最坚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