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的艺术特色
发布日期:2025-09-29 | 作者:天光编辑部■廖兰
清·墨彩圣经故事图茶叶罐广州博物馆藏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解除海禁,恢复了中国瓷器的大规模出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粉彩、珐琅彩瓷器的烧造水平达到顶峰,瓷器外销也达到鼎盛时期,其中就包括大量基督宗教题材的瓷器。
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大多取材于圣经,以耶稣生平故事最为多见,主要包括耶稣诞生图、受洗图、受难图、复活图等内容,因此又被称为“耶稣瓷”。这些外销瓷与同时期销往国内的瓷器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是“定制瓷”,即“来样定烧”,通常是由欧洲订户提供图样的蓝本(主要是当时圣经中的各种铜版画插图),由中国工匠烧制。因此,这些外销瓷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陶瓷彩绘艺术的特点,又吸收了众多欧洲的艺术元素,体现出中西文化艺术交融的特点,也因此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品类。
一
尽管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的图样蓝本主要是由订户提供,但是由于是中国工匠烧制,因此在艺术呈现上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在构图上,通常采用中国传统的构图方法,在瓷器中心部位描绘主题。不过,与内销瓷器在主题外侧进行大面积的留白有所不同,外销瓷器往往会在器物边缘画上一圈或者多圈的纹饰,兼顾欧洲订户的审美。
在画法上,按照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主要是以线为主。概括而言,欧洲绘画重透视,强调写实性和立体感,中国传统绘画重意境,从现存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的画面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差异。这些瓷器的画面都主要用线条简单勾勒出人物的神态与姿态。例如,景德镇外销瓷博物馆藏的清乾隆年间“新彩耶稣受难图壶”,人物形象带有浓厚的中国白描画的特点。现今留存的清代基督宗教题材外销瓷中,还有一类专门的“墨彩瓷”,使用纤细的墨色线条勾勒图案。墨彩瓷最初见于康熙中期,后来被大量使用。一方面,这种画法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中国工匠熟练掌握与运用的技艺;另一方面,对于宗教题材来说,这样的画法不但庄重严肃,而且精细的线条也更能重现画样中铜版画的细节以及色调,达到精密的复制效果。例如,广州博物馆藏的清乾隆年间“墨彩圣经故事图茶叶罐”,就使用细密的网格线条来表现蓝本图样中人物形象的阴影部分。由于墨彩瓷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因此这一系列的瓷器在欧洲广受欢迎。此外,这一类瓷器偶尔也会加上金彩和矾红彩,增添画面金碧辉煌的色彩,在整体上呈现出端庄富贵的视觉效果,凸显了中国工匠的巧思。(摘自“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